|
和親,在歷史上是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詞語。和親的媒介,就是帝王家的公主們。這樣,歷史上就產生了無數血和淚的故事。金尊玉貴的她們,要離開溫暖的家鄉遠嫁塞外蠻荒之地,要忍受極大的委屈遵從胡人的風俗-生於帝王之家,她們命中註定要成為政治的工具與犧牲品。
可歷史就是歷史,王朝更疊,民族戰爭,哪能顧及一個女人的眼淚?
但也有勇者,她們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除了眾所週知的王昭君,還有一位更優秀的女人,她叫劉解憂。
沒有眼淚的和親
從血緣關繫上考究,劉解憂是漢武帝的遠房侄女,是楚王劉戊的孫女。而楚王劉戊卻是“八王之亂”的八王之一,因此,平亂之後,這個家族不可阻止地衰落下去,沒有人敢再去親近叛臣的後代,儘管是劉氏血脈,天朝貴胄。
但是皇帝並沒有忘記他們-痛擊匈奴需要聯合周邊國家,特別是最強大的烏孫,這自然需要和親,可和親需要王室子孫,這個誰也不願意扛起的責任自然就落在衰落的劉戊家族上。
解憂註定是犧牲品。
先前嫁給烏孫王昆莫的細君公主已經不堪生活折磨,病死烏孫。漢帝為了聯合烏孫,還是繼續讓解憂遠嫁。這是皇命,也是責任。
天朝上國的嬌女卻要去蠻荒之地,嫁給一個從來不認識的外族人-歷史上著名的王昭君也是流著眼淚的。
但解憂沒有眼淚,她“欣然從命”。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堂姐剛剛死在那裏,也不是不知道烏孫是怎樣的落後與荒蠻,更不是不知道自己去意味著什麼,可是她“欣然從命”。
那是一種抗爭。
作為皇室子孫,一齣生卻受人歧視,成長于漸漸衰落的家族裏,幼年的不幸給了她異於常人的勇氣和力量。
和親,是一個重擔,也是一次機會。她將為漢家王朝的安定貢獻力量:因為她,多少戰爭可以避免,多少戰士可以不再流血;因為她,戊家子孫從此可以抬頭做人。
只能沒有眼淚。
一個人的戰爭
按照當時西域遊牧民族的風俗,父死子尚,但只要繼位的不是你親生兒子,你就必須嫁給繼子-這在中原算是禽獸行為,在胡人眼中卻是理所當然的風俗。
一個深受中原儒家禮教熏陶的貴族女子,一旦和親,恐怕要屢屢出嫁,而且是嫁給自己的繼子-這種倫理的羞辱不是一個普通人所能承擔的。大部分和親的公主們都抑鬱而死,她們有的是因為水土不服,有的是因為想念中原,更多的則是因為不能忍受這種風俗的侮辱。
細君公主在“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時上書武帝,武帝回復“從其國俗”,結果細君嫁給繼孫,五年後就抑鬱而亡。連後來主動出塞的昭君在要嫁給繼子之前,都寫信給皇帝,想回去,想抗命-她們不是不知道制度不可違,只是這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屈辱,她們受不了。
解憂在出嫁之前,一定早就知道前面是什麼,但是她並沒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欣然從命的背後,有一種更大的意義支撐著她-國家利益。
一個女人要是能超脫個人天地裏的日常瑣屑、情愛恩仇而走出去看天下風雲,總是大氣而令人激賞的-這位自幼長在深閨的貴族公主非常清楚自己的肩頭是什麼,她走出了自我。
解憂嫁給了烏孫王軍須靡,軍須靡的左夫人是匈奴人,解憂為右夫人。
解憂一開始就面臨著非常尖銳的鬥爭:烏孫是漢朝與匈奴同時拉攏的對象,烏孫王兩位夫人的鬥爭,也將不再是情愛衝突,而是國家利益的爭奪。
那個時候解憂18歲,並不佔優勢。
雖然漢朝是天朝上國,實力雄厚,但是對烏孫卻鞭長莫及。而烏孫與匈奴則同屬遊牧民族,風俗習慣、制度禮儀、文化風貌等都極其相似,很多烏孫貴族甚至是匈奴族的親戚或者後代。
解憂是右夫人,烏孫以左為上。
所以從一開始,心懷報國壯志的解憂,就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異族紮根
《後宮》裏,過氣的舒太妃教育要重新入宮爭鬥的女主角:“女人得到一個男人的心是遠遠不夠的,最主要的,還有權力。”
18歲的解憂已經明白了這一點。
烏孫,是今天伊犁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居住在伊列河(今伊犁河)流域到瑪納斯河一帶。西漢時它是西域最強大的部落,12萬戶,63萬人。以畜牧為業,善養良馬。已使用鐵器,冶金、制陶、製革、毛織等也有一定水準。烏孫的南面與天山以南的城郭諸國相鄰,西邊是大宛,西北是康居,東接車師。由東到北的漫長邊緣,被強鄰匈奴盤踞著。烏孫的國家制度還是原始的奴隸制。
因此,從文明的天朝上國到蠻荒的部落民族,從華麗的漢代宮殿到簡陋的草原牙帳,從美味的雞肉黍米到膻腥的羊肉馬奶,從精細的曲裾深衣到粗製的皮衣革履,從漢朝公主到軍須靡的右夫人,解憂迅速轉變著自己的角色。她明白,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烏孫人。
她做得很成功,儘管是一個屬於外來文化的異族公主,卻憑著自己的聰穎智慧,得到了烏孫人的喜愛。但她沒有孩子,丈夫軍須靡死的時候,只有匈奴公主的一個兒子泥靡。因為泥靡還小,王位落到了堂兄弟“肥王”翁歸靡身上。但是大家相約,翁歸靡之後,繼位的還是泥靡-這為解憂的不幸埋下了伏筆。
按照風俗,解憂與匈奴公主又嫁給了“肥王”,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非常幸運的婚姻。
可能是性情相投,解憂跟第二任丈夫感情非常好。她為“肥王”生了五個孩子,開始協助國王參與政治、經濟、軍事的決策。以先進的漢族文化去管理落後的烏孫,烏孫迅速強大起來。
可是這樣的局面卻招來了匈奴的忌妒,失寵的匈奴公主回娘家訴苦,正巧漢朝天子更替,勢力開始衰落,匈奴決定趁機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鄰居。
烏孫王翁歸靡與解憂分析了形勢,上書漢王朝“車師與匈奴為一,共侵烏孫,唯天子幸救之。”可惜當時漢昭帝突然駕崩,國內正處於動蕩時期,哪會理會西域的這些亂事?
一等就是兩年。
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匈奴繼續發兵威脅烏孫。單于惡狠狠地要挾:“去持公主來!”要烏孫王獻出解憂公主,並和漢廷斷絕一切關係。他們以巴裏坤草原為基地,屯田車師(吐魯番盆地和車師等地),進攻烏孫,以控制北疆地區,隔斷烏孫與漢朝的聯繫,並以車師為橋頭堡,向南疆發展。
烏孫與匈奴同俗,始終與匈奴保持密切的聯繫,所以烏孫國內要求獻出解憂的呼聲非常高,而且為了異族的女人讓戰士們流血,在有些人眼裏,也是不值得的。可是,翁歸靡沒有獻出自己的老婆(歷史上這樣做的男人可謂少之又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少數民族男人講義氣),這也反過來證明解憂這幾年在烏孫的努力沒有白費。
無望的努力
自古在民間長大的帝王,一般都相當敬業稱職,可能是了解了民間疾苦,眼界歷練跟養在深宮長于貴婦人之手的孩子們不同。
宣帝因為祖父戾太子巫蠱之禍,在襁褓之中就差點給人滅口,幸被好心人收養,才活了下來。自小在街巷長大,他“高材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裏姦邪,吏治得失”。昭帝駕崩後他做了皇帝,漢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烏孫那邊敵強我弱,苦苦支撐。於是宣帝決心騰出手來收拾匈奴。
漢兵發15萬騎兵,五將軍分道並出。遣校尉常惠使持節護烏孫兵,翁歸靡自己統領翕侯以下五萬騎兵從西方入,至右谷蠡王庭,擒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駝70余萬頭。匈奴幾十年一蹶不振。解憂終於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這個時候的解憂,有寵愛她的丈夫,有擁戴她的子民,有相對安定的天下,有足夠寬廣的政治舞臺……一切看起來都那麼順利。
可是她的老公卻突然去世了,這對她來說是個悲劇。這個愛她的男人離開了,按照第一任丈夫軍須靡的遺命,王位要傳給匈奴公主的兒子泥靡,而泥靡此時已經長大。
泥靡人稱“狂王”。他變成狂王是可以理解的,從小生活在漢族公主的壓抑下,看著因為失寵而受冷落的匈奴母親不被人喜歡也不招人待見,心理變態也很正常。
翁須靡在世的時候,曾經要立跟解憂生的大兒子元貴靡為太子,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成功,史書也語焉不詳,只是側面寫到,烏孫又向漢朝求婚,皇帝要把解憂弟弟的女兒嫁過去,本來什麼都準備好了,可半路上聽說翁須靡死了,繼位的不是元貴靡,中途又回去了。
解憂的好日子到頭了。
國王死了,烏孫的貴族們遵從從前的約定,立軍須靡的兒子泥靡為王。狂王又娶了解憂,生下一個兒子叫鴟靡。狂王跟解憂感情非常不好,又殘忍暴虐,漸漸失去了人心。
解憂在那裏已經待了幾十年了,立自己的兒子繼王位都做不到,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信號。
它解釋了解憂一生的悲劇。
解憂不死
當年解憂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時,她以為她是能改變什麼的。這個走出自我的女人,想“我以我血薦軒轅”。她確實努力了,也盡力了,但卻是無力回天。在關鍵時刻,事情的結果總是證明著這場努力的虛妄。
王位爭奪時,貴族們一致要匈奴公主的後代繼承王位,她失敗了。
此時,她仍想通過泥靡夫人的地位繼續保持她在烏孫國的影響,保持大漢天下的穩定,保持漢族的血統-她為這個自己非常討厭的男人生了個兒子。但是泥靡倒行逆施,國人共憤。她終於受不了了,於是背水一戰。
解憂向漢使說,烏孫百姓被狂王所禍害,人心向背,誅殺狂王非常容易。於是,他們設下“鴻門宴”,主狂王赴宴,讓將士趁機刺殺狂王。但狂王只是傷而未死,騎馬逃離。隨後,他的兒子帶領部隊將公主和漢使圍在赤谷城。幾個月後,都護鄭吉帶領眾多國家的部隊來救城,圍困這才解除。
但是命運似乎一直在嘲弄這個一直很努力的女人-之前,泥靡傷而未死,之後,漢朝竟派了愚不可及的人來協調這件事情。這個人叫張翁。
漢朝派他出面的本意,是想暗中保護公主,但表面文章不能不做,所以張翁去審問公主,他的副使去治泥靡的傷。
張翁真的給公主用刑,還拽著公主的頭髮痛罵,副使也真敬業地把泥靡的傷治好了。解憂卻是不幸到底了-設計篡位,沒成功,自己娘家來調停,派來的人卻是兩個傻子。但是這個女人像仙人掌一樣頑強,她悄悄給漢朝天子上書。皇帝一看,這還了得,馬上把張翁拉回長安砍頭,副使閹了做太監。
國內匈奴勢力強大,解憂就是再厲害,人心不平也難撐大局。匈奴後裔的烏孫貴族們叫囂著要報仇,無奈,只有分裂。解憂的大兒子元貴靡統治大一點的地方,匈奴後裔烏就屠統治小一點的地方,內亂自此始。幾年以後,大兒子死了,解憂的孫子繼承王位,人們紛紛歸向了對面的小烏孫國-匈奴在烏孫的勢力太強大了,解憂徹底失敗了。
她18歲嫁到這個民族,努力了60年,為了把這個異族的土地變成漢朝的一部分,嫁人、生子、參政、奪權-什麼都做了,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她累了。
她想回家,回到她魂牽夢繞的地方,她為之付出一切的地方。
於是,解憂上書漢天子,請求歸鄉。
回來兩年以後,解憂死。
面臨著無數次的失敗,解憂一直掙扎著,最後烏孫國分裂戰亂,離漢朝越來越遠-但是她努力過了-所以,解憂不死。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