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96|回覆: 9

三大戰役 @【淮海戰役】影響近代中國歴史的重要戰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2-6 15:11: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淮海戰役】絕對係影響近代中國歴史的重要戰役!!
我5識評論 , 只為分享下   , 中國人要知

淮海戰役


又稱徐蚌會戰,名列中國近代史中第二次國共內戰「三大戰役」。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5天。這場決戰,中國共產黨方面稱為淮海戰役,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稱為徐蚌會戰。杜聿明、劉峙指揮防守的中華民國國軍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人被共產黨劉伯承、鄧小平、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消滅及改編,人民解放軍則傷亡13.4萬人。

[ 本帖最後由 happyvalley 於 2010-2-7 14:19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0-2-6 15:13:39 | 顯示全部樓層
背景


中國共產黨方面
1948年9月24日,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獲勝後第三天,代司令員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議,希望乘勝舉行一場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連雲港的國軍的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標為牽制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殲滅離徐州較遠、位置突出的黃百韜兵團,為下一步奪取徐州做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國共產黨「殲敵於長江以北」的指導思想,隨即得到批准。這就是中共方面原來預定進行的較小規模的徐蚌會戰,成為中共佔據了主動的決戰性攤牌。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山東省濟南以南,以及山東省臨沂、和江蘇省宿遷地區休整一段時間以後,開始攻擊國軍軍事力量。

中華民國政府方面
國軍在遼西會戰中節節失利,令總統蔣中正預感到東北方面敗局已定。考慮到下一步共軍中野有進攻鄭州與華野在江淮地區會合的可能,為加強對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扭轉不利態勢,鞏固江淮、屏障南京,國軍集結了五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的部隊共8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一點兩線」的防禦陣線,採取戰略守勢,準備抗擊共產黨的進攻。

10月下旬,國軍調整了戰略部署,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指導思想,將徐州剿總的兵力向蚌埠方向轉進,重點守備淮河一線。到11月5日,尚未南移的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共軍主力。為改變不利態勢,國軍將徐州周邊主力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


[ 本帖最後由 happyvalley 於 2010-2-6 15:1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2-6 15: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過程


徐蚌會戰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8年11月6日夜,華東野戰軍發起徐蚌會戰。國軍總部以為解放軍剛剛結束濟南戰役,需要長時間整頓,不會迅速南下,未能料到解放軍在濟南戰役損失甚微,有能力迅速進攻徐州地區,結果大意輕敵。

蔣介石計劃在徐蚌地區尋求與共軍決戰,於是希望「小諸葛」白崇禧來擔任總指揮,但白崇禧看見國軍的排兵布陣已完全陷入被動,覺得沒有把握,於是堅決推辭(另一說為白與李宗仁在前一晚有秘密溝通,最終決定不參與指揮),蔣介石又找來杜聿明,希望他能指揮這場戰爭,但東北戰場局勢突然告急,杜聿明被緊急調往東北。蔣介石一時無信任的人選可派,於是找來了指揮能力低下,但十分聽話的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徐蚌會戰,只有6天時間。

粟裕將軍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的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方面即誤認為解放軍主力依然在山東,從而徐州地區的兵力調動也趨懶散緩慢狀態。而實際上,50萬解放軍已經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地夜裡疾行,在國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迅速撲向徐州地區。

戰鬥指揮官劉峙作戰無能,故而在戰鬥前夕,國軍排兵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必然處於被動及被分割攻擊的狀態。劉峙見解放軍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的意圖,命令黃百韜兵團、李彌兵團退回徐州東郊,孫元良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共軍華東野戰軍按計劃於六日夜間發起徐蚌會戰,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韜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七日西開。共軍借這一時間延誤,追上了正在渡大運河的黃百韜兵團,負責殿後的黃百韜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全殲。黃百韜見勢不妙,向李彌求救,李彌拿出劉峙的命令,執意立刻回撤,拒絕增援。


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的第三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的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的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賈汪起義後,解放軍迅速通過賈汪地區,10日解放軍的先頭部隊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黃百韜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黃百韜合圍於碾庄地區。

黃百韜兵團渡過大運河以後,走到碾庄時,黃百韜部將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在碾庄李彌軍團留下的軍事工事與共軍大戰一場,與此同時,國防部發來電報,稱可與共軍交戰,如能擊退敵人再走亦可,這樣黃百韜就在碾庄猶豫了一天時間,最後決定在碾庄迎戰解放軍。結果解放軍的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僅在黃猶豫的一天里,解放軍華野三個縱隊就攻佔了碾庄與徐州之間各據點要道,切斷了黃的退路,對解放軍的軍事行動速度的低估和對於共軍敢於迅速與敵軍主力決戰的勇氣的預料不足,完全體現出黃百韜和蔣介石對敵軍的情報嚴重缺乏了解和戰略戰術思想水平的低下。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於防守宿縣的孫元良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的劉汝明兵團也向南撤退,共產黨中原野戰軍順利攻佔空置的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撤退的退路。蔣中正因此下令華中的黃維兵團及蚌埠的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同時命令徐州的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向東攻擊為黃百韜兵團解圍。粟裕令華野第7、第10、第11縱隊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邱、李兵團之增援。由於共軍阻援部隊竭力阻擊,邱清泉兵團在22日被阻於離碾庄12公里處的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

拖至11月22日,解放軍將第7兵團10萬人全部消滅,兵團司令官黃百韜自殺殉職(一說突圍時與共軍發生遭遇戰時壯烈成仁)。同時,由於蚌埠的李延年兵團、劉汝明兵團擔心被共軍首先擊潰而拖延北進時間,造成華中的黃維兵團過於孤立,對國軍極其不利態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2-6 15:16:5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階段
主條目:雙堆集戰役
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將南方增援來的黃維第12兵團包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此時,徐蚌會戰對南京政府極其不利,由於黃百韜兵團被消滅,徐州東線已全部暴露,而由徐州往蚌埠的退路也由於宿縣被共軍佔領而切斷。而從華中增援淮海戰場的黃維第12兵團也被包圍,有被解放軍合圍全殲的危險。

國軍總部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11月28日,國軍徐州「剿總」司令劉峙離開徐州,由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於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撤退,但途中接到蔣中正命令要求改變進軍路線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兵團,邱李兩軍不得不轉攻東南,結果中途被華東野戰軍包圍。

11月27日,黃維兵團所部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投共。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同日,解放軍對黃維第12兵團發起進攻,至12月15日,消滅12萬人,生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璉搭乘戰一團戰二營代營長甘義三的座車單獨突圍逃出(這部戰車為戰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但坦克被共軍擊中亦受重傷,嗣即在上海接受手術。由於已經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李彌兵團的22個師被包圍,為了配合平津會戰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免其經海路南逃,解放軍進行了20天休整。其間向被圍的杜聿明集團軍發動政治宣傳與勸降攻勢,消耗其心理,為最後圍殲杜聿明軍團進行最後的準備。

第三階段
1949年1月6日,共產黨軍隊對包圍的杜聿明所部發起總攻,消滅第13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2兵團防區。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率兵團部血戰殉國(一說突圍不成邱氏飲彈自戕),杜聿明被俘,李彌僥倖逃脫,在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徐蚌會戰結束。為杜聿明部突圍,蔣中正更曾經親自下令使用國際法禁止的「毒氣彈」,以「甲種彈」為名掩人耳目,遭到中共的痛批。但據杜聿明的回憶,當時杜聿明部國軍使用的只是催淚彈而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0-2-6 15:17:5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因與影響


本戰役對全中國乃至世界局勢都有深遠影響,所以歷史學家杜維運說:「國共會戰其實只有三大戰役,而三大戰役其實只有一大戰役。」因為前後遼瀋和北平戰役解放軍分別有明顯地利與人和優勢。

戰勝後共產黨控制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及經濟中心上海處於共產黨的直接威脅之下。同時由於在徐蚌會戰中,蔣中正的黃埔軍系損失大半,造成他在政府內地位的動搖,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勢力藉此發起了對他的攻擊,直接導致他次年的被迫引退。而有經驗蔣介石嫡系主力軍隊嚴重損失,後續作戰國軍作戰能力低下,國軍地方派系(如桂系)軍閥由於戰略上物質人力資源給養不足、長期以來被蔣介石黃埔軍系勢力壓制削弱、共軍在三大戰役後實力進一步大幅提高等客觀因素影響下也必將面對失敗的命運。

淮海勝敗原因各種論述,包含間諜、後勤、人物、民心等各方面探討,大體而論大戰略和政治層面國共雙方都有其優勢處與劣勢處,以戰役本身而論蔣介石的問題在對攻守等戰略形勢判斷不明,左右改變戰略戰術,造成主力部隊均是在每次調動過程中被共軍包圍,再派部隊解圍,解圍不成再各自撤退回逃,再被圍,戰略上處於被共軍牽著鼻子走的極其被動難堪的狀態。

杜聿明後來評論徐蚌會戰時稱:「大廈將傾,一木難支」,形容徐蚌會戰的大敗並非戰爭之罪,並非國軍不能打,而是一個由綜合因素組成的,歷史大趨勢的必然結果。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2-6 15:26:36 | 顯示全部樓層
say中國歴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3-2 12:5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3-3 00: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歴史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for us to study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3-6 13:4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共產黨 generals are great.  so agressiv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3-7 11:51:04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the pos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8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