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0765|回覆: 3

太極出手何為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8-13 15:3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傳統太極拳的起勢,有的著作上叫“起式”,有的叫“太極出手”,有的先稱“預備式”、再接一“太極起勢”,還有干脆叫“太極勢”的。這五花八門的叫法,是不是一回事,該叫哪一個好,實戰中怎麼用……這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說不大不小。說問題不大那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提出疑義,尤其是一向以愛揪根刨底著稱的老外,也沒見提過,“顯然”不成問題。說問題不小,那是指這些問題要想三言兩語就“忽悠”過去,恐怕不容易。

  有人說,“起勢”和“起式”實際是一回事,叫哪個都一樣,關鍵是真懂真會。這話似乎沒錯。問題是如果都真懂真會了,還能出現各路“諸侯”各執一詞,各行其事的現像嗎?還不早該“書同文”了?

  起勢和起式,從表面上看差不多,實質上不是一回事。不過,兩者之間又確實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不容易區別。真要是懂得兩者區別了,那麼將它們稱作一回事,也許未嘗不可;如果尚未懂得兩者區別,就將它們稱作一回事,那就難免產生誤解以至誤導。

  要弄清起勢和起式不同的實質,就要先弄清幾個基本的概念:什麼是式、什麼是勢、式與勢的關系;什麼是單式、單式與套路的關系;弄清什麼是起勢、什麼是起式、起勢與起式的區別;起勢、起式與套路及單式的關系等等。

  我們知道,太極拳的各種套路都是若干個“式”串聯起來組合而成的。傳統上把每個式叫做單式。單式是太極拳的應用單位。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等都是單式的名稱,它們代表了各自在應用時的不同方式。現在人們常講的“24式”、“48式”、“88式”等,是一種根據單式的數量來說明套路名稱的通俗講法。這種講法的優點是通俗易懂,一聽便知套路內容長短。對於初學者比較容易接受。但單純用單式數量說明套路名稱,往往無法說明套路的特定樣式,比如不能說明它在練法上究竟屬於陳式,還是楊式,或是吳式等等。所以對練傳統太極拳的人來說,一般不講多少式,而只講陳式、楊式、吳式等。

  太極拳的每個單式都是由若干個勢組成的。單式中各用什麼勢、勢的多少,都是根據單式在實戰應用中的需要來確定的。這就像書寫用的文字,有的筆畫多,有的筆畫少。有時用豎、有時用橫。十三勢的每個勢都相當於構成字的基本筆畫和要求。而單式就相當於單字。所以,勢是構成單式的最小單位和要求。例如,吳式太極拳的攬雀尾一式與楊式不同,包含了棚捋擠按肘靠進退顧盼等多個勢;單鞭中的勢就少一些。不同的勢與不同的勢的組合,不同數量的勢的組合等形成不同的單式。

  早年間的太極拳教學,是按單式獨立操練的。所以,每一個單式都有特定的起勢和相應的收勢,也就是說各個單式的起勢和收勢並不都是一樣的。

  起勢的起,原指練單式時,由靜到動的第一個勢。所以有的“諸侯”便稱之為“太極出手”。

  又因為單式的起勢多用掤,故又有“太極出手掤為先”之說。不過,絕不可以僅僅以為“掤是向外向上的力”,掤是勢,是迎,是沾;不僅有向外向上,還有向內向下,有單手雙手之分,有正掤反掤之別。

  過去學拳,你前一個單式沒練到師傅滿意的程度,就甭指望教你下一個單式。當你學會了兩個單式,師傅才會教你中間的銜接動作,使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前一個單式的收勢和後一個單式的起勢有了一定的變化。當多個單式一旦串聯成一個套路進行走架演練時,通常只在第一個單式開始時有一個“起勢 ”。這個起勢也常常被稱為整個套路的“起式”了。不過,這個起式的內涵僅僅是指套路中第一個單式的開始,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起式”。

  現代意義的起式是作為一個單式出現的。如“24式”中的第一個動作,“起勢”:“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兩腿屈膝下蹲,兩掌輕輕下按……”

  起式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陳微明的《太極拳術》中。這本1925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著作,在“太極拳式” 目錄中有一個“太極起式”,而在正文中卻又沒有了“太極起式”,只有“攬雀尾”。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先看看他對“攬雀尾”的描述再說:

       “向南正立,兩足平行分開,與肩齊。眼向前視,兩手下垂。此太極未動之形也。”
  
       “兩手毫不著力,向前向上提起,提與胸平,手心向下,兩臂稍屈,不可太直,與腰同時下沉,左手轉至丹田,手心向內,向前伸出(此即是掤),略與胸齊。右手同時向右向下分開,手心向下,五指向前,左足同時斜向前進。此時全身坐在左腿,右足伸直不動。左實右虛。”
  
      由此,不難看出,陳微明對“攬雀尾”的描述,包含了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大多數套路的預備式和起式。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由國家體委組織編寫的 24式簡化太極拳的“起勢”,及傅鐘文寫的《楊式太極拳》第一式“預備式”和第二式“起勢”,都起源於此。可見陳微明的這種開頭,是現代流行太極拳起式的濫觴。同時可以看出陳微明在提出“起式”這個概念時,是有所顧忌的,否則說明他的思路是紊亂的,也不會出現目錄與正文不符的情況。
  
      事實上,所有的傳統太極拳無論是拳譜記錄上,還是實際套路的教學演練中,原本都沒有現代太極拳的“起式”。因為它在當時不是單式,不作單獨訓練的內容。換句話說,傳統的老拳譜中對於拳架的記錄主要是記單式名稱;在演練時,除了上來一個站立不動的預備式,接著都是第一個單式開始。從陳微明的著作來看,他也僅在目錄中提到有“太極起式”,在正文的內容中卻將“太極起式”納入了攬雀尾,正是這個原因。解放前出版的其他太極拳著作中的起勢,也都是以第一個單式的起勢開始,並沒有“雙手掤起,捋按下蹲”這種“起式”。其根本原因,就是傳統太極拳是講實戰的,出手就是單式;單式是實戰的應用單位。
  
      解放後,大多數太極拳將“雙腳平行開立,雙手前掤,再捋按下蹲”這種起式作為單式,並列入拳式名稱目錄,這是一個發展,一種創新。當我們弄清了這個式子的來龍去脈,那麼,寫成“起勢”或“起式”都可以。
  
      既然把起式作為一個單式,那麼怎樣應用於實戰呢?
  
      我們知道,中華武術中任何一個拳種的套路中的每一個單式,在原則上都是可以用於實戰的。因為單式是實戰的應用單位,套路是由單式串聯組合而成的,但是,由於套路是事先根據假設的“實戰”情況編排的;而在實戰中,對方在大多數情況下未必會按你假設的情況出手。所以,如果沒有專門練過每種單式的出手(即起勢),就直接按套路中的單式打法,往往在實戰中用不上。就像一個人看著棋譜下棋一樣,對方不按你那棋譜走就沒辦法了。即使是編成對打套路也往往成了一種表演形式,於實戰是無濟的。
  
      太極拳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當前太極拳的演練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傳統的行工練法基礎上的。行工,就是練功,它是以練內氣(內功)為主的文練法,即慢拳。這種練法正如《十三勢行工歌訣》所說“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可以健身。然而,太極拳畢竟是武術,除了要練內功,還要練應戰技法。太極拳的應戰技法訓練,是以單式為單位的散手練法,是武練法。如果將行工練法的“大松大軟”文練拳式直接用於散手技擊,在實戰中要吃苦頭的。例如現代套路中的起勢是兩腳平行分開站立,不動步,雙手前掤,然後兩手下按。這個動作在行工中是導引內氣的,不是散手技擊動作,它要求松靜柔和與意念呼吸等密切配合,所以動作要慢。在太極拳法中,雙手前掤是單式如封似閉的起勢。要連續上步並輔以身法的收縱,做到手足齊上、一動無有不動,而不能手動腳不動;更不能等對方握住自己雙手後再去掤。正確的用法是,當對方迎面或當胸來拳時,我“足踏門檻手封門,登堂入室先敬神”。門檻是指對方前腳;對方兩腳之間叫中門;腳外側叫牆根;堂室指對方軀干和頭部。足踏門檻,就是上步踩住對方前腳背,目的是不讓其逃脫。手封門,是雙手前掤來拳後緊接著捋按其雙臂。這是吳式太極傳統拳法中十分經典的動作,要充分體現“護住自己往外打”的特點。要特別注意的是前挒時雙手不可平行,不可太開,應盡量靠近,至多相距一拳。一旦沾上對手雙臂立馬翻手成捋按。
  
      總而言之,起勢也是可以技擊的,但一定要苦練。套路中的單式不能原封不動地用於散手技擊。因為套路中的單式已因假設的技擊方案作了改動。所以拆拳使用單式須明師指點,切不可依樣畫葫蘆,一切照搬。更不能在連十三勢的內涵都沒弄清的情況下,想當然地指望用瞪眼法去迎戰,否則必然挨打。所以弄清行工技法與實戰技法的區別十分必要。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09-8-13 15:44:47 | 顯示全部樓層
Good.....!!!!thank!!!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8-15 03: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師兄, 如果想學太極, 邊度有免費同埋師澬好既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8-24 23: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當年吳陳比武於澳門, 師公吳公儀 53 歲對 35 歲的陳克夫.

約一分鐘後, 評判急判 "和", 免傷和氣.

約有緣看看黑白片, 便知太極拳的威力

[ 本帖最後由 tmau 於 2009-8-25 20:24 編輯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2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