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故事改編的 1994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描述一位德國商人在二戰期間拯救了無數被納粹德軍關押的猶太人。德軍當年把位於捷克 Brnenec 的一間由紡織廠改建成勞改營,其後舒特拉把本來送往波蘭奧斯威辛的 1,200 名猶太人拯救到這裏,保住他們的性命。今年是二戰結束八十周年,勞改營最近改建成博物館,讓世人銘記大屠殺歷史。
賄賂德軍 改變猶太工人命運
Brnenec 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以東約 160 公里,鄰近德國。博物館原址初為造紙廠,後來由猶太人 Isaac Low-Beer 改建成羊毛紡織廠,曾經是全球第二大羊毛工廠。1938 年猶太業主棄廠逃亡,納粹德軍充公了工廠,並先後改建成軍器廠及勞改營。
二戰期間,舒特拉一直在波蘭克拉科夫經營搪瓷工廠,廠內有大量猶太工人。至戰爭後期,意識到 1,200 名猶太人即將被送往最惡劣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他藉詞猶太勞動力對德國戰情極度重要,成功游說德軍容許這批猶太人轉送到 Brnenec 的工廠勞改營。他甚至在克拉科夫搪瓷工廠破產後,賄賂德軍以確保猶太工人順利轉送至 Brnenec。
救人故事透過 1993 年上映的電影廣為人知,不過舒特拉在 1974 年已過身,Brnenec 的工廠亦已於 2004 年宣佈破產。至 2019 年歷史返回原點,工廠原業主 Low-Beer 家族回購廠房,並與當地社區合作成立方舟基金會,決定把工廠改建成博物館。
「救一命,如救蒼生」
「這裏每座建築物都有一個關於二戰的故事。」。Low-Beer 家族後人 Daniel 說《舒特拉的名單》電影根據的小說作者 Thomas Keneally 未能出席博物館的開幕典禮,由女兒 Meg Keneally 代表。Meg 受訪時說,博物館原址就是舒特拉當年拯救 1,200 條生命的現場。戰爭結束後,倖存的猶太人在逃離勞改營前把自己的金牙溶掉打造成一隻戒指,送給舒特拉,戒指上刻上一句希伯來文,意思是:救一命,如救蒼生。
博物館命名生還者博物館,已於5月10日正式揭幕,剛好是二戰歐洲戰事平息的八十周年。館內展示了工廠原址過去逾百年的歷史變遷,並陳列着二戰時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證物,還有生還猶太人的口述歷史。展館內當眼處引述了一位生還猶太人的感想:「舒特拉伉儷證明了,每個人都可以作出改變;所有人都說我甚麼都做不到,這是謊言,因為事實上你總可以做點事。」。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