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大家好,我係一個土生土長嘅香港男仔,三年前因為結咗婚,搬咗嚟日本東京同老婆一齊生活。
當初啱啱落機嗰下,我諗住自己之後會過啲咩文青生活呀、賞櫻飲清酒呀、每日太太煮定日式便當放工有湯飲呀——講真嗰陣我應該係睇多咗《月薪嬌妻》。
現實係乜呢?我啱啱搬入去頭一個月,因為唔識分垃圾分類,已經被老婆講到有心理陰影。
「唔該,呢個唔係塑膠!係可燃!你知唔知有幾大分別?!」
我:「都係垃圾啫……」
「吓?都係垃圾?!唔好意思,呢個係文明程度問題喎!!」
我發誓,婚後頭三個月我人生最大嘅挑戰唔係吵架,而係搞清楚膠樽同膠袋唔可以放埋一齊。
中日文化差異仲多到可以出一套Netflix紀錄片,以下為你列舉幾個經典爆笑時刻:
情人節vs白色情人節:
喺香港,情人節就梗係男朋友送花送禮物啦,女仔開心收禮先係常識。點知喺日本,情人節係女仔送朱古力俾男仔,然後男仔要等「白色情人節」(3月14號)再回禮。
我第一次遇到嗰年,老婆送咗盒手作朱古力畀我,我好開心咁收下,但完全冇諗住回禮。
結果三月十四當晚……
「你……冇嘢送畀我㗎?」
「咩啊?咪上次你送畀我嘅嘛?」
「你而家係唔承認日本情人節文化?」
「……我係承認你煮嘅朱古力好食……但我唔知原來要打回票…」
從此以後我學識咗一樣嘢:日本文化係會還擊㗎!
第一次見丈母娘嗰日,我簡直好似參加入境面試。
我著咗件白恤衫、黑色長褲、皮鞋,仲搽埋少少髮蠟,心諗:「香港男仔雖然唔係木村拓哉,但至少唔可以輸畀印象分!」
入到門口,我鞠咗個差唔多45度嘅躬,拎住手信,開口就講:「はじ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丈母娘面帶微笑:「あら、上手ですね~」
我老婆偷偷係我耳邊講:「佢啱啱話你日文好,呢句唔代表佢鍾意你。」
坐低食飯,挑戰正式開始。
我以為會係輕鬆傾下計、互相認識,點知成餐飯基本上就係「靜音+微笑+禮貌點頭」三部曲。
每次夾嘢食,我都唔知係咪應該問:「我可以夾呢個嗎?」夾早咗好似冇禮貌,夾遲咗又好似好唔自然。
最尷尬係食炸蝦天婦羅嗰刻——我咬落去個「卡」聲好清脆,結果丈母娘望咗我一眼,我個心即刻凍咗半邊。
老婆細聲講:「媽咪唔太鍾意食飯出太大聲……你咬蝦嗰聲好似廣播級音效。」
我:「😅我盡量用氣功吞啦……」
對「靜」嘅執著:
日本人真係好安靜,連食拉麵都可以冇聲。我有次夜晚11點肚餓,喺屋企煮咗個出前一丁,然後加隻蛋,開個電視,一邊睇一邊食。
老婆行出廳,講咗一句:「咁夜你會唔會食得太…開心呀?」
呢句講完我即刻意識到——死啦,我啃麵啃得太出聲,打破佢屋企夜晚「連吞口水都細聲」嘅規矩。
結果我用咗一個月時間訓練自己食嘢收細聲,到依家返香港食腸粉都會自動「靜音模式」。
再嚟就係丈母娘嘅料理試煉。
有日佢話煮咗「關東煮」俾我食,仲好親切咁問:「你平時鍾意食薄味啲定濃味啲?」
我:「我比較鍾意有味啲嘅~」
結果端上嚟嘅係……超淡味!
我咬咗一口,啱啱想講「好健康喔~」
老婆用眼神叫我冷靜
佢細聲講:「佢煮嘅係佢自豪菜式,千祈唔可以講唔夠味,否則我哋今年新年就要去便利店買便當過年。」
我:「🤐好味…非常之…養生…」
浴室神聖理論:
喺香港沖涼,最多就係叫個「開冷氣+沖快啲」模式。但日本嘅浴室係儀式感爆棚:
你唔可以一入去就跳入浴缸,要先淋身洗乾淨,之後先泡浴。泡完之後個水要留返畀屋企人用,你唔可以亂整亂沖。
我有一次泡完沖涼水全部放走,老婆見到成個人彷彿瞳孔地震:「你係唔係當緊自己係住酒店?!」
講到底,雖然文化差異搞到我一開始好似每日都要玩「婚後求生記」,但係咁多年嚟,我慢慢習慣咗,甚至有啲地方係開始欣賞。
我唔會講日本就係完美,香港就係差
但我會講,喺日本生活三年之後,我學識咗一樣嘢——唔同文化冇話好與壞,重點係你識唔識笑住去接受佢,包容佢,仲要可以搵到啲笑位嚟玩吓。
有時候你會覺得「哎呀好麻煩啊」,但過幾日你又會覺得「好似幾得意喎」
就好似我老婆話我無論點都係「外國人」,但我就話——「外國人都可以係你老公吖嘛」
所以,如果你問我:「你會唔會想返香港生活?」
我會話:「返去飲杯奶茶就好,返去住就等我再諗兩年啦」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