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448|回覆: 2

轉貼 - 成就卓越的中國古代科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7 14:25: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方國家自從工業革命之後,科學發展看似好像一日千里,覺得中國科學似乎比不上西方國家。西方有了強大的武器設備、衛星、太空梭。
就在大家一味地追隨西洋科學,享受現代科技新産品的同時,漸漸地和我們中國古代淳樸民風日趨悖離。道德觀愈來愈薄弱,甚至爲了追求感官上的滿足,短視近利。

可是當我們翻翻古書中的記載時,卻會發現中國古代科學的進步其實是遠遠超出西方國家的。中國的古人凡事講究修心養性,樂天知命,在天人和一的觀念下,曾經出現不少令現代西方學者十分敬佩的科學家,以下將一一介紹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卓越成就。
張衡(東漢,西元78-139年)

在他爲仕期間,創造了世界上最早運用水力的機械──渾天儀。根據渾天儀來觀測天體,發現了月亮不會發光以及月蝕的成因,記載在《靈憲》(注1)一書。而地動儀(注2)是張衡在西元一三八年的發明,用來測定地震,結果準確,是全世界第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在氣象學方面,張衡發明了候風儀,是在空曠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長的竿子,上面裝上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人們便可以根據銅鳥轉動的方向來判別風向,這和十二世紀時,西方裝在屋頂上的風向雞非常類似。

張衡爲人勤勉樸實,由於一生行事光明,品德清高,不攀龍附鳳,所以入仕後升遷很慢,被人譏諷他“垂翅故棲”,張衡還因此作《應間篇》(注3),說明自己不迷戀仕途,在乎的是品德,在乎的是學問研究。

祖沖之(南北朝,西元429-500年)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有:《隋唐書·律曆志》(注4)記載他算出圓周率到小數第七位3.1415926-3.1415927,比外國早了一千多年。直到十五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Alkashi Jeshid)算到小數點後十七位,才打破祖沖之的記錄。祖沖之算出球體體積公式,得出:“等高處的橫截面積相等,那麽二個立體的體積也必須相等。”的結論,比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利(Franeesco Bonaventura Cavalieri)得出同樣結論早了一千多年(注5)。在天文學方面,東晉虞喜提出“歲差”(注6)現象,祖沖之證實歲差,並將之引進他編成的《大明曆》曆法之中,《大明曆》還包括祖沖之的新閏法及交點月(注7)的發現。古人只知“十九年七閏”,祖沖之推算得更精密,提出“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閏”。

祖沖之雖生在官宦之家,但無紈侉子弟的習氣,也不醉心利祿,虛心學習有關天文、數學的著作,並親自一一進行精密測量及仔細推算,做事實事求是,不盲目接受。他自評自己是“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犛,心窮籌策。”
僧一行(唐朝,西元673-727年)

一行原名張遂,年少已學問淵博,名聲遠播,許多人都想與他結交,包括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但張遂不想攀交權貴,於是出外訪遊,尋訪高師,虛心求學,最後來到河南嵩山,剃發爲僧,法名“一行”。他本來就不喜從仕,不重名利,更斷然拒絕爲武氏王朝效命。
後來經人推薦而爲唐玄宗的顧問,康玄宗多次求賢,一行爲了發揮一己所長,貢獻社會,於是應召出山。在這段期間他開始了科學研究,最大的貢獻是他擅長研製天文觀測儀器,比如研發了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

黃道遊儀被利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和運動情況,後來他發現恒星位置不是一成不變,它有運動變化的規律。水運渾天儀是利用水力驅動一個仿造天體運行的機械,類似於現在的地球儀,週邊裝了兩個小圓環,各鑲了一個圓球,表示日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旋轉,很有規律演示日月及星象的運轉。此外,水運渾天儀外設置兩個小木人,每刻擊鼓一次,每小時撞鐘一次,完全利用齒輪轉動,可以稱之現代鐘錶鼻祖,比西元1370年威克鍾早了六百多年。

在西方科學中,深信眼見爲實。所以從亞裏斯多德的年代就因爲測不到恒星的運動變化,因而誤以爲恒星是不會運動的星星。直到二十世紀初,透過比較精密儀器的測量,證實了銀河系以及其他星系是運動的之後,才開始有了恒星也是會運動的觀念。然而,在完全沒有現代化先進的科學儀器的中國,卻能在西元六、七百年前就發現恒星位置是會改變的,可見中國古代的科學真是相當的進步,而且似乎是走了另外一條超乎現代人能想像得到的路。

沈括(宋朝,西元1031~1095年)

沈括生於官宦之家,非常多才多藝,對禮樂制度、醫藥、天文都很有興趣。在他出使契丹期間,藉由觀察地理形勢,曾繪出《使契丹圖鈔》,成爲重要的軍用地理資料,也曾用麵糊調木屑和熔蠟製成立體地形模型。在西方,直到十八世紀,瑞士才出現地形模型,而且規模比沈括的小得多。

沈括曾經改革鹽鈔、貨幣及役法,統整軍務,具有相當的政治才華。此外,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石油”一詞的人,過去石油被稱爲“石液”、“石漆”,不被前人看重,但沈括一次到延州考察它的用途、採集方法及蘊藏量,預料後世一定會大規模採用石油作爲原料。沈括去訪察河北時,行經太行山,發現大量螺蚌殼及鵝卵石,推測這一帶在太古時代一定是海岸,這種根據古生物化石推斷沖積平原成因的理論,在世界遙遙領先,比英國人赫頓(James Hutton)在十八世紀提出同樣學說早了六百多年。

然而,沈括的成就還不只這些,還包括天文、曆法及算學,在這三方面他有獨到的見解。在天文方面,他發現了地磁子午線和地理子午線的差(注8、9),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地磁偏角的記錄,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磁鍼偏角早了四個世紀,而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記錄了另一項磁偏角的發現─北極星同北極距三度多。在曆法的成就,過去曆法以月亮朔望定月,但沈括根據節氣定月,把一年分爲十二個月,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取消閏月,發明“十二氣曆”,也就是今天的陽歷。在算學的貢獻,沈括的著作《九章算術》發展了等差級數求總和的演算法,稱爲“隙積術”;另一個是“會圓術”,就是從已知的直徑和弓形的高度,求出弓形底和弓形弧。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以筆記體裁形式完成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夢溪筆談》涵括了中國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領域的巨大成就,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應有盡有。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書中,稱讚《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在其《中國算學之特色》中說日本的數學家沒有一個比得上沈括。

郭守敬(元朝,西元1231-1316年)

郭守敬是元代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及儀器製造家,大半生都奉獻給了水利和天文,成爲這兩方面的領導者。(《明史.郭守敬列傳》)

他曾帶領人民疏通水渠,開新渠,修建舊渠,引水灌溉農田。最長的水渠是長達兩百公里的唐來渠,其次是一百二十五公里的漢延渠,以及許許多多的幹渠、小支渠、古渠。現在北京給水工程使用的水渠,從昌明經昆明湖到紫竹院,是沿用當年郭守敬的路線。在《寧夏新志》中就記載著郭守敬的水利工程:“逮今兩壩橋梁,尚其遺制,工作甚精。”

在天文部份,1276年郭守敬發明滾柱軸承,歐洲到15世紀才有類似設計。之後,郭守敬革新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儀,取名“簡儀”,測二十八宿距星(注10)的位置,比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穀(Tycho Brahe)的發現早了三百多年,所以“簡儀”可以稱爲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儀。

在數學方面,依《元史·郭守敬傳》記載(注11)他發現黃赤交角在變小,於是重新測定的新值是23°90’,折360°馬謅嬪O爲23°33’23”,與近代天體力學公式計算出的23°31’58”誤差僅爲 1’45”。18世紀未,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黃赤交角值在逐漸變小的理論時,就曾引用郭守敬的測定值作爲理論根據,並給予高度評價。

郭守敬曾爲修曆而設計和監製的新儀器有許多種,堪稱爲大發明家。其中包括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爲末一種或爲星晷與定時儀兩種)。另外,他還製作了適合攜帶的儀器四種:正方案、丸表、懸正儀和座正儀。

郭守敬做事非常認真,喜歡觀察和鑽研問題,實地戡察,實踐學習,找出解決之道。元世祖忽必烈於西元1262年召見郭守敬,他向世祖“面陳水利六事”,頗得信任。他每奏一事,世祖就歎氣說:“任事者如此人,不爲素餐〔沒有白吃飯〕矣!”當時元朝政府規定年滿七十歲可以退休,但朝廷許多工作仰仗郭守敬,所以不准他退休,郭守敬一直到八十三歲才准予回鄉養老,八十六歲去世。

社會的發展也是神安排的,允許你發展到這一步出現了現代化的機器,現代化的設備,現代化的生活工具。古人沒有想到造它嗎?只是神在那一步還沒有安排。現代人一點也不比古人聰明。但是這個物質越發展,往往人就越陷在這個物質現實當中。”

現在的人總爲西方現代科學的日益發展而沾沾自喜,總認爲科技産品爲人類帶來了便利生活,還以爲現代比過去的人聰明許多。可是,由於人的道德沒有提升,結果卻是現代科技造成許多人只是沈溺一己物欲,重視享受。和中國古代科學相比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古人不但在科學研究及成果上不輸給現代科學家,而且他們個個都是虛心求學,不求名不求利,單純地作學問,爲貢獻所長,不怕劬勞。如此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中國古代科學成就一樣,一點也不遜色于西方現代科學,而且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都沒有造成大規模的環境污染或是使社會上的人心變壞。

看來,如果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中,想要得到突破性或想找出一條永續發展之路時,似乎值得好好地研究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所走的路。

注1、《靈憲》: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遇月則食。
注 2、《後漢書·張衡傳》: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振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如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注3、《應間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禁;不恥祿之不多,而恥智之不博。
注 4、《隋唐書·律曆志》: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爲一丈,圓周盈數(過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朒,nu。朒數,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爲《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注5、「卡瓦列原理」:等高處的橫截面積相等,那麽二個立體的體積也必須相等。」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利在十七世紀發現這項結論,卻自稱爲卡瓦列利原理〔Principle of Cavalieri〕,使後人誤以爲這項算學發現是源自義大利。

注 6、「歲差」:歲差就是自轉軸繞圈圈(就像陀螺要倒地之前,陀螺會傾斜著轉圈圈的樣子)的現象。地軸約23.5度的傾斜才造成歲差,其速率爲每年移動50 弧秒,約需時兩萬六千年一周,因此北極點(north pole)是會隨歲差而變動。因歲差之原因造成恒星年與回歸年長度之不同。(恒星年:地球公轉360度所需時間, 365.256354平太陽日;回歸年:地球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時間, 365.24219平太陽日)

注7、「交點月」:月球連續兩次向北通過黃道所需時間,長度爲27.21222平太陽日。西曆中每一個歷年(365或366平太陽日)分成十二個月,按照傳統習慣,月的長度有28、29、30和31平太陽日四種。

458

主題

1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動漫一族」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貼圖之星」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09-5-7 16:25:24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好的資料, 謝謝!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37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09-8-30 01: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问题是。。
西方國家科學發展改变了世界,但中国的科學没有,而且大都无声地消失了。。
We will, We will ROCK YOU!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9 22: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