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億年前古老恆星流現形 存在於銀河系嬰兒期
天文學家利用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在接近
銀河系(Milky Way)中央發現兩道120億到130億年前的古老恆星流,可能是銀河系
最早期的基本組成部分,在銀河系旋臂結構出現前就已經存在。這項發現為了解銀河系
的形成提供了新見解。
德國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天文物理學家
馬漢(Khyati Malhan)和天文學家 瓦特-李克斯(Hans Walter-Rix)分析「蓋亞」資料,
發現這兩道恆星流,以印度神話中創造宇宙的神祇「濕婆(Shiva)」和「夏克禔(Shakti)」命名。
這份4月21日在《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兩道
恆星流,可能是兩個大約120億年前與銀河系原始部分合併的獨立星系殘餘物,由大批有
相似化學成分的恆星組成,每道恆星流有大約太陽1000萬倍的質量。
馬漢(Khyati Malhan)說,「真正令人驚嘆的是,我們能探測到這麼古老的結構」,這都有賴
「蓋亞(Gaia)」任務提供史無前例的數據。2013年發射的「蓋亞(Gaia)」太空望遠鏡,
主要任務是以空前精確度和規模,繪製銀河系中10億顆恆星位置、距離和相對於太陽運動
的三維度星圖。
據信,在130億年前開始形成的銀河系現呈螺旋狀,中心略為突起的碟盤狀結構直徑大約10萬光年,
從中心向外伸展出旋臂,地球所屬的太陽系就位於其中一個旋臂。
而宇宙據信是137億到138億年前在「大爆炸」後誕生,銀河系開始形成時,宇宙正以飛快的速度
產生第一批恆星、星系。
馬漢(Khyati Malhan)指出,「透過辨識出兩個在非常早期就凝聚在一起的恆星結構,可能得以
了解銀河系形成的非常初期階段,那次的合併可能是銀河系星盤形成前的最後一次事件」。
「濕婆」和「夏克禔」恆星流目前位於距離銀河系中心約3萬光年處,「濕婆」的恆星群比較
靠近中心。這些恆星為「貧金屬星(metal poor)」,或「第二星族星」,指除了氫、氦元素以外,
所含鐵、碳、氧等較重元素少。
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初代恆星不含這類較重元素,越後面一代恆星,這類元素越多,因此金屬豐度
(metallicity)高,代表恆星越年輕。
馬漢(Khyati Malhan)指出,「我們希望追蹤銀河系從最初到今日的形成和演進過程,就像播放
一場長達130億年的電影」,但是目前只有粗略的了解,還有待蓋亞和未來其他探測任務,
能揭露出更多訊息。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