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億年小行星「貝努」樣本回到地球 著陸瞬間曝光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探測器「冥王號」(OSIRIS-REx)9月24日
釋放至今最大的小行星樣本回到地球,結束這趟耗費7年、往返62億公里的旅程。
這些樣本具46億年歷史,來自「太陽系中已知最危險岩石」「貝努」(Bennu)小行星,
將有助科學家探尋對地球生命的起源及早期太陽系的疑問。
「冥王號」(OSIRIS-REx)任務耗資10億美元,2016年發射後於2018年抵達小行星
101955「貝努」(Bennu),2020年10月成功在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攜帶約250公克
的岩石、塵土等物質,9月24日上午在離地約6.3萬英里(10.1萬公里)處釋放樣本艙,
上午10時52分降落於美國西部 猶他州(State of Utah)西部沙漠的美軍達格威試驗場,
由NASA及美國 空軍團隊成功回收。
約汽車輪胎大小的樣本艙以每秒12公里的速度進入大氣層,防護罩和降落傘減緩下降速度,
使其完美地輕輕降落。
航空航太製造商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公司首席工程師普里澤(Tim Priser)
表示,「這個小太空艙了解它的任務,如羽毛般降落。」這不僅是NASA首次從小行星上
採集樣本,成功回收更是重要成就,初步檢查顯示樣本艙在降落過程中並無受損。
美國太空總署(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首席科學家賈文(Jim Garvin)在轉播中喊道,
「科學達陣!我們從這種物體中帶了一些好東西回來,這是史上第一次。這是件大事,
我們都鬆了一口氣。」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也表示,「恭喜整個冥王號團隊,你們做到了!」
太空探測器「冥王號」(OSIRIS-REx)釋放樣本艙後展開探索另一顆小行星99942號「死神星」
的新任務,「貝努」(Bennu)小行星樣本則預計於9月25日空運送往 NASA位於 德克薩斯州
(State of Texas)的詹森太空中心(JSC)進行後續分析。
組成「貝努」(Bennu)小行星 的岩石被認為具有46億年歷史,包括一些在太陽系中形成的最古老物質,
更重要的是富含碳基物質及含水礦物質,因此科學家希望能從中了解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成分,
以及這些物質如何形成適合生命生存的環境,但須確保樣本不被地球環境汙染。
儘管250公克聽起來不多,僅相當於一隻成年倉鼠的重量,但對 美國太空總署(NASA) 團隊預計
進行的試驗來說已經足夠。
詹森太空中心(JSC)首席科學家 斯坦貝利(Eileen Stansbery)說明,「我們可以以非常高的
倍率分析非常小的粒子,我們知道如何將10微米大小的顆粒切成十幾片,並以奈米為刻度繪製圖像,
所以250公克是很龐大的。」
「貝努」(Bennu)是已知最古老的小行星之一,被選為採樣目標的主要原因為與地球相當接近,
且在下個世紀有2700之1的機率撞擊地球。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