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登基即位。為避免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做主,任用「三楊內閣」主理朝政。朱祁鎮繼位之初,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和太皇太后張氏(明仁宗朱高熾之妻、明宣宗朱瞻基之母)輔政,此時的朝廷內外一心,出現一片欣欣向榮之勢,明朝可能再現如「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那樣的治世,但令人惋惜的是,四人在公元1440——1446年間相繼離世,大明失去了掌舵人,它將何去何從……
而一直受「三楊」和太皇太后張氏打擊的王振在沒有後顧之憂後,大肆勾結朝廷官員,興風作浪,獨占大權,深得明英宗朱瞻基的寵幸,被朱瞻基稱為先生,公卿大臣則稱之為翁父,一時風光無限……
雲南麓川宣慰司思任發、思機發父子分別於公元1439年(正統四年)、1441年(正統六年)、1442年(正統七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發動四次叛亂,明廷不得不派兵平定叛亂,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雙方以簽訂盟約的形式宣告結束,在這期間大明朝廷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空虛,對北面蒙古瓦剌等部的防禦日益薄弱。
明成祖朱棣為維護北方邊疆的穩定曾多次率軍北伐蒙古瓦剌等部,並給予其沉重打擊,使蒙古瓦剌等部不敢越過長城一步。明仁宗、明宣宗兩帝在位期間,暫停大規模北伐,主要採取招撫的手段,即《明史》中記載的「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蒙古瓦剌部則趁機兼併了其他的蒙古部落,實力大增。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這一年朱祁鎮23歲,正值血氣方剛的年齡,他迫切地需要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才能。瓦剌太師也先曾多次以朝貢的的名義派人騙取明廷的錢財,這引發當權太監王振的不滿,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也藉此為名,率領蒙古瓦剌等部南侵,直逼邊塞重地——大同,威脅京師北京的安全。朱祁鎮看到北方韃子如此的肆意妄為,頗為惱怒,而王振也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也進行了多次勸阻,可是他卻並不理會。
當時的朝廷大軍皆在外地,軍隊輜重等在短時間內難以集結。於是朱祁鎮便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20萬大軍,對外號稱50萬大軍。為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將年僅2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同父異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鈺暫時監國。
大軍剛出征便天降大雨。到了大同附近,朱祁鎮發現屍橫遍野,戰況極為慘烈,又加上後方糧草供應不足,軍心潰散,便有意退軍。王振為維護皇帝顏面,便建議皇帝繞道蔚州(今河北張家口)。蔚州是王振的老家,若皇帝和自己一起回老家,豈不是讓自己在鄉人面前更加揚眉吐氣。蔚州離大同很近,而瓦剌大軍就在大同附近。王震的提議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但朱祁鎮為了體恤王振,便批准了他的建議,浩浩蕩蕩的50萬大軍便開往蔚州。
豈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所到之處會踩踏自己家的莊稼,便建議皇帝原路返回,大軍到了懷來(今河北張家口懷來縣)附近,後勤輜重沒有跟上,王振便命令大軍原地駐紮。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圍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絕地,軍心動盪。於是,也先便假意與明軍議和,明軍不知真假,果然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將其一舉殲滅。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52位大將戰死,20萬精銳之師戰死三分之一,傷亡過半,馬匹損失20萬頭,皇帝朱祁鎮也被俘虜。而打敗明軍的瓦剌軍僅僅只有5萬人。
……
經過土木堡之變,明初幾位皇帝所創下的基業被毀於一旦,明朝逐漸由盛而衰……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軍事策略不得不從進攻為主轉為以防守為主;明英宗戰敗後被俘,導致皇權旁落,明成祖朱棣建立起來的重武輕文的體制發生了根本改變,文官勢力抬頭,尤其是在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後,文官勢力空前膨脹;同時,這也打破了明初建立以來皇帝、武將勛貴、文官三者之間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武將勛貴遭到文官的排擠,造成了後來文貴武賤的局面;經過此戰,武將勛貴集團遭到重創,導致明朝中後期軍事力量薄弱,出現了畸形發展,即北強南弱,為明朝中後期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埋下了隱患;皇帝為防止自己被文官集團架空不得不重用宦官,宦官集團開始登上政治舞台,與文官集團分庭抗爭,這進一步激化了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與此同時,文官集團內部為爭奪權力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分歧……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