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祁鎮是歷史上第一個一生中能夠兩次登基做皇帝的人,也是大明王朝所有皇帝中最差勁的一個。
他一生中經歷了很多的曲折,由皇帝到俘虜再到太上皇,然後又復辟做皇帝,可以算是很曲折艱難而又傳奇的一生了,這一切的原因還是他自己做的事情和他這個人的性格而造成的。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明朝正統皇帝朱祁鎮的傳奇人生。
明英宗朱祁鎮簡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
朱祁鎮生母為孫貴妃(後立為皇后),《明史·后妃傳》說其母為身份不詳的宮人,為孫貴妃所養,生後四月即立為皇太子。先後使用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兩個年號。
少年天子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孫貴妃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次年二月,朱祁鎮為皇太子,生母為孫貴妃(後立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遺詔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元正統,尊奉皇太后張氏為太皇太后,皇后孫氏尊為皇太后。
朱祁鎮即位之前,宮中傳言,太皇太后張氏打算立襄王朱瞻墡為帝。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擁戴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手中。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王振叫去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權的時候不敢幹壞事。而當時王振並不囂張過分,也可見張氏的眼光很遠。
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頗為著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太皇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為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英宗北伐
明英宗北伐又稱明英宗北征,是指正統年間,朱祁鎮在正統三年(亦集乃之戰)、正統六年(豐州之戰)、正統九年(以克列蘇之戰)所發動的三次大規模北伐。
再下西洋
正統八年,明英宗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揮馬雲再下西洋重新聯絡舊港宣慰司、滿剌加外府、蘇門答剌官廠、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廠,正統十三年,府軍衞卒趙旺等自西洋還,獻紫檀香、交章葉扇、失敕勒葉紙等物。
初旺等隨太監洪保入西洋,舟敗漂至卜國(白古,一說甘蒲)。隨其國俗為僧,後頗聞其地近雲南八百大甸,得間遂脫歸。始西洋發碇時,舟中三百人至卜國僅百人,至是十八年,惟旺等三人還。上賜之衣鈔,令為僧於南京報恩寺。英宗復辟後欲重啟再下西洋,但因張昭反對逐罷。
麓川之役
明代張志淳《南園漫錄》恢復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記錄正統年間平麓川之事的真相。
李賢撰《古穣雜錄》,「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征麓川,是一大失誤,這是明代國史記錄中的普遍觀點。
張志淳的觀點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夫振之惡雖不可殫述,然其主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於忠臣義士之寃、於久逺之計,自今觀之,殊為有得。不然,則歷今七十餘年,為中外所壞,不知群夷變亂幾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張志淳進一步分析了致誤之由,完全是楊士奇、王恕單邊聽信沐氏子孫「隱蔽溢美」行狀結果,「李(賢)遂據以為真,而以其事遷就之而筆於書,而不復考也」。
李賢、楊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於史、於事、於是非皆顛倒謬誤,至終身莫之省」,「顧失實至於如此,然則後世將安所憑哉?良可嘆也!」根據永昌歷史事後的實際效果,肯定麓川之役,這是張志淳的高明之處。
土木之變
在漠北,蒙古已經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強大了起來,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剌部當時的實權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裡,他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動戰爭。英宗年少氣盛,想御駕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於是極力鼓動英宗親征,但是由於當時朝廷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於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
由於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於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近,於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們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間,但是王振哪裡聽得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
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於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於輜重還沒有趕到,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
南宮上皇
俘虜了皇帝,瓦剌太師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明朝皇帝都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殺該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提議,覺得明朝的皇帝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先覺得這個提議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義招搖撞騙,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
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他倒是願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興。
《明史列傳第五十八》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景泰帝派了楊善等人前往查探,誰知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於是,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踏上回鄉之路。八月初二,他從也先的駐地出發,十四日抵達居庸關。十五日,一轎兩騎,悄然進入安定門。北狩一年的上皇,終於回來了。
關於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歷史上說法不一。《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裡,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奪門之變
朱祁鈺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朱祁鎮,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軏,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布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兩帝並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鎮復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順。
復位當日,他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二人。皇帝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了于謙,您復位無名。皇帝最終同意,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處死于謙、王文,籍沒其家。隨之,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都被波及。
倉促之間,皇帝來不及罷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將景泰帝廢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內,一個朝廷,竟然存在兩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說是奇事一樁。
二月乙未,皇帝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還不解氣,給了他一個惡諡,叫做戾。以親王之禮,葬於西山。
英宗去世
天順朝,英宗勤於理政,並任用李賢、彭時等賢臣,先後懲治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顧左右反對,釋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已豬狗不識),並提供飲食住行;聽錢皇后之言恢復前朝胡皇后的位號;遺詔罷明代自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明史》譽「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明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崩,時年38歲,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英宗與錢皇后感情頗深,錢皇后無子,擔心死後嗣子明憲宗(周氏所生)不尊崇她的地位,所以遺命「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
後來錢皇后死時,周太后果然不欲其祔葬裕陵,由於有英宗的遺詔,經過大臣力爭方得與英宗合葬。此後,在周太后的壓力下,不得已改變英宗的陵寢設計,周妃也得以附葬裕陵,開始出現一帝兩後或多後的格局。
關於明英宗的評價如下:
1、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2.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3.明英宗不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一位好人。
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只要是個人恐怕都不信。
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明英宗朱祁鎮生病的故事
復位不久,明英宗朱祁鎮生了一場大病,很害怕,就請太子朱見深向上天祈禱說,朱祁鎮復位以來,夙夜在公,宵衣旰食,但是目前生了大病還沒有好,朱祁鎮愛崗敬業,復位以來,可能做了一些賞罰不分明的事情,也可能做了一些不合理的其他事情,現在深感愧疚,今後會更加努力工作,請老天爺不要責怪,保佑朱祁鎮早日康復,不勝感激。
感想:看來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很怕死的人。是啊,做了8年牢,好不容易當上皇帝,如果就這樣死了,太可惜了。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