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螳螂拳是象形拳的一種。據說,此拳創自明末山東即墨人王朗(或寫為王郎)。王自幼嗜武,曾人嵩山少林寺學藝,,後又游訪數省,尋求名師。因見螳螂捕蟬之巧,遂以草戲之。從螳螂運臂搏擊及轉頭閃身等動作中,悟出以短擊長之理,借鑒猿猴步法,融人攻防技法創編成螳螂拳。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 “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摟、探、掛、刁、纏、劈、按、崩、扎等。主要步型有虛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嗤步。基本身型要求頂頭、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步。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靈活,臀以下要穩固,即所謂“枝榣根固”、“只動腰、不走胯”,勁法講究柔纏、剛發,’脆快抖彈。一般都是纏圈與抖發結合為用。發勁多通過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運動特點取螳螂擋車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怏打,招勢連環。講究隨其勢打,尋其隙打,見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為守,實劈硬砸。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拳種之一,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人王朗所創,至今有三百餘年歷史。創拳始祖“王朗”所創的螳螂拳,一般說起來稱為古傳螳螂拳,從「古傳螳螂[ 門」流傳所發展出來的門派有「七星螳螂門」、「太極螳螂]門」、「梅花螳螂門」。螳螂拳自創始以來,歷代有傳人,在長期傳習中形成了各種派別,目前在武林中較常見的有:七星螳螂,梅花螳螂,摔手螳螂,六合螳螂,太極螳螂,另外還有光板螳螂等。
另外南派也有螳螂拳,門派名為「周家螳螂」創始人「周亞南」,但此拳屬於南派拳系,與一般常見的螳螂拳(北派拳系),屬於不同系統,也沒有什麼相關之處。
螳螂拳為七長八短之拳,長短具備,剛柔相濟,軟硬兼修,虛實互易,形意並重的形象武藝。它經過不斷發展,已有不少武術套路。套路結構嚴謹,銜接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
從各種螳螂拳的派別來看,各有其不同的套路風格,各有不同的身法、步法與技巧。但因為各派源出一脈,在技擊手法上有下列大致相似之處:如在實戰時能迅速而且連續地反覆出擊,手法細;如以迅速而勇猛的快攻,勁道威力驚人;如動作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非常連貫緊湊;又如在技擊時,能靈活多變,手腳配合,千變萬化。這些都是螳螂拳各派所共同的特徵。
螳螂門武學,自明末清初膠東人王郎融合十八家武學創立以來,已在膠東煙台地區流傳了三百余年。由於傳承日久,螳螂門由最初的太極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漸而衍生出七星、精手、摔手、秘門、八步等諸多流派,各派螳螂拳法雖名勢各異,實則基本一致。
功法
螳螂門的法有其獨到的訓練程序和科學的訓練體系,即“行功有三乘之法”。行功三乘是指積力、積功和積成。所謂積力,又稱順勁增力,主要包括柔合功(肩腰胯腿等部位的柔韌性、靈活性訓練)、運行功(基本的拳、掌、勾、腿、步、身法的訓練)、樁步功(八大樁勢的平衡穩定、意氣訓練等步型和樁功的訓練)。所謂積功,又稱習打積功,主要包括初合功(簡單的技術組合如三捶、五捶等)、玉環步、盤揉手、螳螂七手、摔跌法、擒拿法、點穴法、分身八短靠打法、拳路及技擊散打訓練等內容。所謂積成,乃是“積功而大成”之意,又稱排靠運氣,主要是各種獨門功夫的訓練,隻有通過積成的進一步深化練習,螳螂門武功才能臻入化境,在實戰中大顯神威。積成的內容是螳螂門的各種內外功夫,如三回九轉羅漢功、太乙真人八段錦、服氣調息法、黃河逆流法、六底仙十四動功、純陽內功、氣功八字、氣功口訣、八大金剛氣功、螳螂十八用功法、鐵羅漢功、排打功、靠體功、鐵沙掌、鷹爪功、鐵臂功、戧捶、踢打沙袋等內容。
螳螂門對樁功極為重視,因為通過樁功的訓練,既可使下盤穩固,又可練功內養,更可獲得拳術家所必備的繁勁,故拳譜中講:“練功先站襠,未打先練樁”、“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按傳統練法,若樁功不過關,是不能進入積功階段訓練的。三回九轉羅漢功,又名三回九轉還陽功,是螳螂門的內功根本。
由於螳螂門武學是集明末清初十八家古拳法精華而成,故而其拳械內容浩繁豐富,是由拳法、器械、對拆三類組成。
(一)拳法:包括十路螳螂彈腿、螳螂手、插捶、大小翻車、四路奔打、小虎燕、力劈、拙剛、柔靈、十八鎖、雙插花、黑虎交叉、蹦步、亂截、分身八肘、摘要、梅花路、秘手、撲蟬、八方、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獻果等(另外郝家系統的拳法尚有指路、羅漢捶、五趟捶、傳枝、太極劈、螳螂短打五連環、螳螂十八手打法等)依螳螂門嫡系的太極螂螂門的傳承情況來看,螳螂拳的根本源拳法是崩步、攔截、分身八肘、摘要、梅花落而其中又以攔截為拳母,以八肘拳法演周身勁法,以摘要三百六十手為度。摘要拳拳法是螳螂門的精要所在,而八肘則是螳螂門的絕秘拳法,至今仍是傳承嚴密,非本門真正嫡派中的佼佼者不傳,可以說摘要寶貴,而分身八肘拳法則更是寶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二)器械:包括燕青刀、太極梅花刀、六合槍、五虎群羊棍、六合棍、八仙劍、達魔劍等等。
(三)對拆:對拆即對練,有拳術對練、器械對練、空手對器械、擒拿等。拳術對練如桃花散、破案、崩步對拆、胳臂式、分身八短靠打、螳螂七手等,器械對練如單刀進花槍等,茲不贅言。
螳螂拳創制傳說
螳螂捕蟬說:
某日,王朗於林蔭下休憩,偶見螳螂捕住蟬,蟬鳴哀淒,王朗用樹枝挑撥螳螂想幫蟬解脫,螳螂反而沿著樹枝撲上王朗的手腕,抓傷手上表皮,王朗因此有感而發,螳螂的動作變化迅速,抓法靈敏,王朗後來將此螳螂抓回去,每日以草稈挑戲螳螂,經幾次的默觀潛思後,悟出螳螂拳。
螳螂與車之說:
王朗有一次駕車經過樹林,正好想休息,把車停在林蔭下,休息完畢後於啟程之際,見一隻螳螂於車輪前,當車輪輾過時,螳螂迅速轉身折腰,以雙勾扣住輪子內緣,攀住輪承而不墜,王朗感到訝異,用鞭逗牠,竟立即閃展騰挪,甚有法度,王朗因此悟出折腰勾拿、偏身側打、離身飛打的螳螂拳。
螳螂與蛇之說:
據言,王朗曾看見螳螂與一隻赤蛇相鬥,螳螂無懼於赤蛇龐大身軀,用如鐮刀的爪子,勾住蛇頭,抓傷蛇眼,王朗觀畢,因此而悟出以小制大,以柔克剛的螳螂手法。
螳螂與鶯之說:
據說,王朗曾見一隻黃鶯欲啄螳螂,該螳螂體型碩大,無畏於黃鶯,閃轉得法,用爪子扣住鶯的翅膀,黃鶯因此不得而去,王朗也因而悟出螳螂拳。
螳螂拳最早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以後逐步形成了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流派 。
1. 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梅花螳螂拳,取其動作招式連貫,似梅花朵朵也。又因其動作軌述為弧形和螺旋形,似太極圖,故又名太極螳螂拳。
2. 七星螳螂拳,因動作站勢中以"七星步"或"七星勢"為基礎得明。
3. 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因強調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內外三合而得名。練此拳要求按"螳螂體,太極手,寒雞步"施行。螳螂體即象形取意,重在取螳螂對敵體用之要意;太極手是指各手法均須走弧入弦,攻防表裡,剛柔相濟;寒雞步紙錢腿欲直非直,後腿欲屈已屈,便於起動,挪步。
顧拳諺有"陰陽要轉,兩手要曲,前腿要直,後腿要彎"之用意。技擊交手中,講究槍中們,靠身短打,動作要求弧中求直,手足並用,快速敏捷,招勢連發,長短兼用,發力要快速迅疾,剛柔並動(有八剛十二柔之說),處處有於彈性,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梅花螳螂的主要套路有小車、梅花、攔截、崩補、七段摘要、四段八肘等。七星螳螂的主要套路有十八梭、雙插花、挫剛、柔靈、插捶等。六合螳螂的主要套路有截手圈、短捶、雙封、貼刺、藏花、照面燈、仙手奔等。器械有梅花刀、天罡劍、蛤蟆梳、鴛鴦钂等二十餘種。
其主要流派如下:
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 這一流派的基本架勢以“七星步”作基礎,勁力剛脆,橫裹,直撞。
練功分3部分:其一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樁、拍打功等;其二為套路技術,包括小組合與套路,套路有插捶、翻車、蹦步、攔截、摘盔、雙插花、十八梭、銼鋼、柔靈、摘要、螳螂九轉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獻果、入洞、拆手拍按等;其三是拆練,包括碰樁、踢打沙袋、排練周身十二捶、散打等。
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 講究出手成撮,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迴為主。 魚鱗步靈活變化,恰似朵朵梅花。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 練功內容和七星螳螂拳大體相似。 套路有翻車、蹦步、攔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傳技、摘要等。
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 與前兩種流派差異較大,動作、勁法更傾向於柔。 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論中所載的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要領,強調以“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以人之勁為勁,引進落空,要求活似機輪,圓似鋼球,上下相隨,內外合一。 勁力分剛、柔、明、暗、滑五勁。 套路主要有短錘、雙封、鐵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燈、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拳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與南拳各派相似。 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羅漢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 按發勁的形式劃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屬"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屬"軟螳螂拳"。
螳螂拳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其技術和理論與山東傳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與南拳各派技術卻極相似。
除上述南北兩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礎上又經多年傳習或與其他拳法混合,還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產生。 螳螂拳派別雖多,但都強調: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剛柔並重,強剛極柔,處處帶有彈性;長短兼備,上下交替,內外相接,處處保持完整性態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連而巧妙,穩健而靈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穩,穩中求精。 螳螂拳還強調沉肩、垂肘、活腕、擰腰、坐胯、扣膝,拳諺有“腰送客走,胯坐帥府”和“移動靠腿腳,力蓄在襠腰,擋風阻雨兩臂搖”之說。 其動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變三招,長短兼用,氣勢逼人,變化莫測;發力時,快速突然,鬆緊結合,富於彈性,做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脆而不短,快而不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螳螂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螳螂拳流派現今螳螂拳衍生許多派別,以王朗為主的即分為[硬螳螂](七星和梅花)與[軟螳螂](六合)兩種。 前者以剛烈強勁為主;後者以和緩招式為主。硬螳螂之後又衍生[秘門][摔手]及[光板]等門派. 近年亦創始[八歩螳螂拳],是由七星派高手姜化龍於民國初年(1912年),協同[八卦拳]的王中慶和[形意拳][通背拳]的陳某等三人所創。
六合是指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六合螳螂拳對“以意變導形變”的要求更為嚴重嚴格,講究輕靈、柔順、巧妙;要求活似機輪、圓似剛球、一動皆動、一靜皆靜、上下相隨、內外合一。 勁類主要分明、暗、剛、柔、滑五勁,從勁路和套路組合形成看有更明顯的演化特點。 六合螳螂拳同“七星”“梅花”在動作的組合結構、套路內容、演練風格上差距較大,在剛柔勁法的選擇上更傾向於柔,因此有人稱它為“軟螳螂”。 人體的結構同螳螂的結構不同,要把螳螂的特點在人體上提練成“拳術化”,避免“動物化”,勢必“重在取意”。
梅花螳螂拳的特點:
梅花螳螂拳為山東威海都蓮茹所傳,以後傳至東北及南方和全國各地,其拳偏剛,故有人稱為"硬螳螂"。 身法要求:擰腰坐胯,意形並重,內外兼修。 步型有馬步,弓步、虛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環步。 歌訣:"騎馬登山吞托式,禦敵跨虎姿"稱為螳螂八勢,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攔截、梅花糖儲翻車、勾法、螳螂撲蟬、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 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槍、劍、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種。 手法概括有十二個字,即提拿封閉、粘黏幫貼、來叫順送,動作靈活多變,非常機警,進退自如,神形具備。
暴發力及寸勁最多。 各種勁法齊全,腿法與腳法有彈蹬掃掛、抄踹擺踢。 以及反尖腳、斧刃腳和撩腳、杵腳。 扣心脚等。扣心腳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疊肘、墩肘、拐肘。 顶肘頂肘、轉肘、撲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過叫八肘而已。 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頂端部位,在技擊手法上皆稱為肘,這樣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彌肘皆是。
譜上說:"全身十二捶,閃賺雙手扣"。 其十二捶是:"頭腳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鈕扣之扣。 故又有"採衣人扣"之說。 真可謂全身是打,無處不打。故梅花螳螂拳為長短具備,剛柔相濟之拳術。 總之技擊性很強,屬於短打類型的拳術。 行功歌訣:子午卯酉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輕擊重打有先後,日將月就勿間斷,昔日依此成羅漢,我輩學來作奇男,千錘萬煉猶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的的特點:
七星螳螂拳相傳為姜化龍所傳。 ""七星螳螂與梅花螳螂內容與技擊特點大同小異,其練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說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強調七星式",實為七個部位,即頭、肩、肘、拳、膝、胯、腳作為種技擊手段。 有七星拳、崩步、攔截、梅花轆、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撲蟬、八肘、摘要等30餘套。 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拐子、流星、三節棍、大梢子、大刀、雙鉤等等。
其勁法偏剛,亦有柔勁,是剛柔相濟的勁法。 有長手有短手,其長可放長擊遠. 其短有肩肘胯膝。 身法是腰為軸,以胯為核心。
拳法之主要特點:樸實、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連招帶打。 真所謂"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連十下"。 此是螳螂拳拳法、技擊上總的要求。 欲達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的特點: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東招遠縣穿林家林世春所傳的螳螂拳,因林以農為業,傳人不多,林之師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有蹼相連,人稱為"鴨子巴掌",以後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盜、實是反清復明的義上,越獄逃至林世春家避難。 自稱是王郎之再傳弟子。
六合螳螂拳與其它各種螳螂拳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剛暗柔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其勁多為內含,故有人稱為軟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於太極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於長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於八卦掌的緊背空胸。 而是要求胸寬腹實,鬆肩探膀,腰如鑽桿,手僅機輪。 並要求內外兼修,意形並重。
步型步法有弓步、馬步、提前拖後步、前擺步、後擺步、三角步、滑步、閃騙步、坐步、流水步等等。 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體式,左右閃騙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 其中的提前拖後步是前腳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進,後腳拖進,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後擺步隨身轉動,向外門逼近。 三角步、閃騙步更是靈活多變。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種。 握拳時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錐子捶。 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摟刀採、崩砸掛劈、沾黏貼*、閃賺騰挪並多纏繞旋轉及風掃勁的手法。 所以說有"鯉魚掃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東地方語)的勁造。
腿法彈蹬掃掛、抄踹擺踢,以及反尖腳、斧刃腳等。 在技擊使用手法時突出表現快近嚴密,手手連環,連擊不止。 怎練怎用。 五漏之手,纏絲之手,是技擊性很強的一種短打型拳術。
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貓捕鼠,眼若鷹捉雞"的說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稱為"馬猴"螳螂,因其動作似馬猴,兩臂鬆柔而長,鬆肩探膀,放長擊遠,故有"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說。 演練起來綿綿不斷、一氣呵成,非常連貫緊湊,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錛、鐵刺、葉底藏花、照面燈、雙封、鏡裡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勁法,以暗剛暗勁為主,很少有暴發力,但不是完全沒有。 分析起來其勁法是比較全面的,包括有20餘種勁法,分為兩大類,即主勁與輔勁。 主勁有明剛勁、暗剛勁、明柔勁、風掃勁、纏封勁、鋸挫勁等6種。 輔助勁有長勁、短勁、粘黏為勁等等19種之多。
[ 本帖最後由 Kick Off 於 2008-4-5 11:57 編輯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