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5-8-21 09:39: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四、孝道的境界
因為每個人的心志不同,其孝的境界和層次也不盡相同,對此,孔子在《孝經》中將孝道分為四種,即 “天子之孝”、“大夫之孝”、“士之孝” 、“庶人之孝”。
對於天子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 ; 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意思是說,人們能夠以天下為家,視天下民眾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樣,加以恭敬和愛戴,而不敢怨恨和輕慢;通過仁德教化百姓,並成為天下所有人學習的典範,這就是天子(聖人、明君)之孝。也就是說,聖人之孝是以仁慈博愛,造福天下所有眾生為孝道的。
對於普通百姓之孝,孔子是這樣講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此是說,作為普通百姓,做事要合乎天理,恪守本分,不能有貪心和非分之舉(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能幹偷雞摸狗、違反法律的事情),要勤儉持家,孝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也就是說,庶人之孝是以一身、一家之安樂,以孝養父母為孝道的。
儘管每個人的境界和志向不同,遵從孝道的方式不同,但是孝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去除私慾,順乎天理。因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克制和去除私慾,即使是庶人之孝也是難以做到的。
常人是以生兒育女,每日和家人在一起,滿足家庭成員的私慾為孝道的。君子則不然,孔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此是說,君子所遵從的孝道,並非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家人,而是心懷天下,仁慈博愛,把天下所有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因為這種孝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的仁慈和博愛,而不會變得自私和狹隘,所以君子之孝是大孝。
如果人人遵從這樣的孝道,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國與國之間,就不會再有戰爭和矛盾衝突,如此天下一家,人類社會也就實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反之,如果人們失之仁德,以孝道做幌子用以維護某種狹隘的私利,那麼,這種孝道就違背了聖人的思想,此不僅不能稱為孝,反而是一種罪惡。
綜上所述,孝道實是個人立身處世、成聖成賢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礎。
下面進入今天的重點,探討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的真實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經過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儘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禀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禀告,但與禀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禀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經中明明寫的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有人卻偏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種脫離仁德——孝的本質,以形式論斷孝道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誤認為不結婚、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這種邏輯,一個人無論是地痞流氓,還是騙子無賴,只要給他爹媽生個娃,就算是大孝了嗎?這顯然與孔夫子 “去除人欲,順乎天理”、“三綱五常” 的精神思想是相違背的,也是說不通的。
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 “無後為大” 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如果人們非要依文解義,從形式上解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不能事親 (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 (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