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的起源主要與炎熱季節有關;自古以來農曆五月被視為毒月,五日又被視為惡日,而端午節到來等於進入各種傳染病、疾病盛行夏季,老百姓為了求身心平安,所以在此日進行一個驅邪避凶的動作,例如在家門口掛上艾草、菖蒲,或是讓小孩佩戴香包、大人喝雄黃酒等等。至於屈原的愛國情操,則是後來才衍生而出的民間傳說,為端午節增添了些許故事性與重要性而已。
端午節為何成屈原的紀念日
屈原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人。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官至三閭大夫。懷王二十四年,秦楚訂下「黃棘之盟」。楚國歸順秦國後,屈原失寵 並自我流放,在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楚國滅亡。不願當亡國奴的屈原便在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於汩羅江投江自盡。這個故事當時並沒有記載在史冊中,只在楚地以說故事的形式在民間流傳。
直至百多年後的西漢時期,任太史令的司馬遷,將上自黃帝下至漢初共計三 千多年歷史,在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編修為"史記"。他在卷八十四屈原賈 生列傳中記載了:「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 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然後懷石投江自盡。在史記中所記載屈原與漁父對話,可以很清楚看到屈原是不滿他被楚室冷落排擠和被邊緣化,於是發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既有批判性又具顛覆的話語來控 訴封建王朝。
當史記被納入正史後,經歷無數年在唐宋期間,「中國」經過五胡亂華、金人侵宋等「國難」,「漢人」的民族想像慢慢地被凝聚,端午與屈原開始被 體制化和結構化了,屈原的歷史價值系統便產生起來。端午節的故事成為「漢人」 熟悉的「神話」。在文化研究理論中認為,「神話」被指是一個具有普遍共同的意涵,一個虛假的信仰或敘述。
車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