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687|回覆: 6

「轉 載」 銘記與遺忘 (一 至 三) 日本、中國、德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5-27 14:54: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ranusjessica 於 2015-5-27 15:06 編輯

「轉 載」 銘記與遺忘(一):二戰 • 日本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京是座令人倍感沉重的城市,作為中國都城的往昔實在沒給它帶來多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1937年12月日軍的大屠殺,更令它蒙上了一層傷痛的面紗。5月中旬在開往南京的高鐵上讀著《拉貝日記》,終於決心去大屠殺紀念館直面那塊的漆黑。當地朋友告訴我,南京人有句口頭禪——“多大事兒”。在看了紀念館中那一幅幅可怕的照片之後,我才能嘗試著去理解表面上滿不在乎、舉重若輕的這句話,其背後的那份沉重。

面對歷史,總有人竭力銘記,也有人拼命遺忘。與德國戰後歷屆政要多次就納粹大屠殺向猶太人表示懺悔形成鮮明對比,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4月底訪問德國前對《法蘭克福彙報》記者表示,日本不會仿效二戰後德國向鄰國道歉以尋求和解。什麼是這種反差背後的原因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3年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

受儒家影響包括日本在內的東方文化,都傾向於注重名譽,好面子,怕丟臉,具有強烈的羞恥感,以致被稱作“羞恥型”文化。在孟子看來,人性在道德層面而言其本質規定性是仁義的,此先天內在的仁義就是人性。他指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 告子章句上》)這樣人性先天就具備仁義的種子,只要認識並順應這一內在固有的善,並通過寡欲養心使其發苗壯大,就可以成為具有仁義聖善之德的聖人君子。所以,孟子肯定“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告子章句下》)這種對人性極為樂觀的觀點。王陽明更進而指出“滿街皆聖人”。總之,人性具有善的無限潛力,關鍵是自己好自為之。換句話說,儒家給出的成聖途徑是自力式的。孟子就曾教導說“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孟子. 告子章句下》)這些純屬表面形式,關鍵的孟子沒說,就是以堯之心為心才真的成為堯。

事實上,除非降低標準,人其實根本達不到完全意義上的仁義聖賢。或者退一步說,心性修養並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殊為不易。連孔子都是到了70高齡才“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 為政篇第二》)這種應然和實然的張力會令人感到煎熬、焦慮,立志行善且努力去做,但實際上心思意念與外在表現卻無法表裡如一,於是便生怕被人發現自己的“偽君子”真面目,就撐門面,下足表面功夫,掩飾自己的一切缺點和錯誤,力圖在人前表現得完美無缺、無可指責。而大家彼此彼此,都心照不宣。

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從消極角度而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積極角度,就是忠恕二字,即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人,盡己為人謂之忠——中人之心,推己量人為之恕——如人之心。說話做事要給人留餘地,為人隱惡揚善,寫歷史要為尊者諱。即使對方不小心暴露短處,也要為對方留面子,儘量不要把話挑明、把事做絕,免得對方難堪,以致於老羞成怒。給對方面子,就是給自己留後路,只有對待不共戴天的敵人,才會不遺餘力地揭短,置之死地而後快。一旦決意揭發批判對方,就必須踏上一萬隻腳,令對方永世不得翻身,一不做二不休,落井必須下石,否則對方緩過氣來就必報復,以牙還牙,後果不堪設想。而且一旦向對方認罪,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極可能受到對方無止境的羞辱,禍及子孫,世世代代抬不起頭來。由此或許可以看出日本至今拒絕為二戰暴行認罪、指責對侵略的反省為“自虐史觀”的深層原因。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5-5-27 14:56:27 | 顯示全部樓層
「轉 載」 銘記與遺忘(二):二戰 • 德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與日本不同,德國深受基督教影響。基督教同樣承認人性本善,因為上帝造人是按照祂的形像和樣式,就是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然而卻由於人類始祖犯罪——違反神的命令,人性從此受到損害,表現為不能與神建立正常的關係,且不能憑藉自己的力量修復與神的關係,從而恢復原本人性的善。嬰孩雖沒有犯罪,但已帶有罪性,隨著漸漸成長這犯罪的可能性就會成為現實。可見,基督教認為人犯罪是必然的,沒有不犯罪的人。人得以被神赦免、與神和好,所要做的就是承認自己的本相——罪人,相信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是代替自己償付了罪債,因此人完全靠的是他力即外來的恩典才能得到拯救。雖然基督教強調不是靠行善得救,但得救的人必熱心行善趨向成聖,即所謂成於中而形於外。

此外,基督教在行事為人和處理人際關係上有一個根本原則,就是上帝如何待你,你就當如何待人。在你還作上帝仇敵的時候上帝就愛了你,所以你也要愛你的仇敵;神的憐憫和赦免是白白的恩典,那麼你也要以恩待人、憐憫人,特別是寬待那些欠你的人,饒恕那些得罪你的人,如同上帝饒恕你一樣。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970年德國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向二戰死難猶太人謝罪

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形成的文化,可以說是一種悔罪型文化。基於上述信仰,人認罪悔改並非丟臉而是理所應當的事,真心認罪的人,會盡力彌補自己的過失;而饒恕對方也被視為美德,甚至不以對方首先認錯為條件。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德國政府在二戰結束至今都在道歉,且對受害人進行國家賠償,同時德國仍不失為有尊嚴受尊重的國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5-5-27 14:58:24 | 顯示全部樓層
「轉 載」銘記與遺忘(三):二戰 • 中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德國政府的認罪和日本政府的拒不認罪,固然可以將其局限於政治外交、國家利益等外在領域,但應該看清這兩個國家對歷史罪行的不同取態,實質上是不同信仰所導致的影響,不能僅用文化甚至種族的不同來加以二分化。因為德國今日仍有新納粹的死灰復燃,日本也有不少政界和民間人士包括二戰老兵,為自己民族在戰爭時期所犯下的侵略罪行而深深懺悔。2008年本人到日本東京參加東亞基督徒學生大會,在會場入口處看到條桌上擺有日本基督教會用中、英、韓、日文列印的謝罪書。會上,又有日本老牧師專程趕來向來自東亞各國的與會者道歉。

面對歷史傷痛,作為受害一方的中國人該當如何呢?饒恕當然對於當事人尤其是受害一方來說異常艱難,但無疑饒恕可以使人從痛苦中得到釋放。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英國電影《戰俘》,描寫的就是一個在修築人稱“死亡鐵路”即泰緬鐵路中,受盡日軍折磨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的英國軍人,在戰爭結束後仍難以從心靈的創傷中恢復,最終回到緬甸,找到折磨他的前日本皇軍,二人在謝罪和饒恕中重新建立關係,從而開創嶄新人生的故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的紀念碑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萬人坑展廳外,赫然一副對聯引人深思:“不為復仇誓言銘記南京歷史遺訓,為了大愛志願謀求世界和平永續”。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倡議!我們可以選擇饒恕與和解,但仍會銘記那段歷史。饒恕並不意味著遺忘,記憶塑造我們的身份,使先人獲得尊重和安息,而和解則是為了擁有美好的明天。南非聖公會主教圖圖寫過一本書《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記述南非如何在經過種族歧視的罪惡之後重建社會,方法就是以真相換和解。圖圖舉出許多事例,親身見證施暴者在講述所作所為的過程中天良發現,向受害人認罪懺悔,而受害人則在淚水和傾訴中得到安慰,放下仇恨與報復的心表示寬恕。人種什麼就收穫什麼,種的是仇恨和憤怒,收的就是暴力;種的是愛與饒恕,收的就是和解與平安。人們需要通過恰當的途徑最終與過去告別。圖圖說:“我們在自己國土上的經歷令人寬慰。人們表現出真正高尚的寬宏大度。他們寬恕罪惡、放棄復仇的意願實在令人敬佩。他們把自己從受害者的狀態下解放出來,不再心懷怨言,死抱住創傷不放,從而開創嶄新的人際關係。他們給予罪行的製造者以機會,從內心的愧疚、憤怒和恥辱中解脫出來。這樣便形成了雙贏的局面。”最後,圖圖主教在中文版前言中特別對中國讀者說出一句肺腑之言:“中國如果能夠妥善處理往昔的痛苦,就會成為一個更加偉大的國家。沒有寬恕,真的就沒有未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5-5-27 15:05: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uranusjessica 於 2015-5-27 15:28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5-5-27 17:24:11 | 顯示全部樓層

,

本帖最後由 gc63hk 於 2015-5-28 00:05 編輯
uranusjessica 發表於 2015-5-27 14:54
「轉 載」 銘記與遺忘(一):二戰 • 日本


與其説日本受儒家文化影響,不如說日本人只學到儒家文化的皮毛,孔夫子之前中國是儒道不分家的,孔夫子也強調他是述而不作,所以他的學說並非新的名堂,所以我們看中國固有文化,可以綜合儒家道家思想去看。佛家是外來文化,但其倡議的內容與中華文化沒有矛盾,所以往後的國學是共冶三家之長。其中的忠恕之道是積極向上之道,孔孟之道是希望人人都能夠管理好自己,孔夫子極力厭惡鄕愿,稱呼他們為德之賊,就是因為他們貌似行仁義,實際沒有仁義之心,混淆大眾之視聽。所以儒家也是講求心法的,在孟子一書已有盡言之。儒家三達德:智、仁、勇之中的勇,就有知恥近乎勇的名句,能夠深切、認真、徹底懺悔,是大勇者的表現。德國人做到了,所以他們贏得世人的尊敬,日本人卻沒有做到,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是日本人民族的自大狂妄吧,如果說他們受儒家文化影響,不如說他們好做唔做,情願做德之賊-鄉愿!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5-5-27 17:34:4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gc63hk #5 的帖子

師兄好有感觸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5-5-29 00:18:35 | 顯示全部樓層
豪無悔意的日本,是步向自取滅亡的不歸路。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2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