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虞是一位仁君。
那個時代,要冠上英雄豪傑的名號很容易,但是要被人稱為仁君,那很困難。劉備都不一定有這個資格。
但是劉虞絕對有。因為劉虞的政績,以及百姓歌頌他的聲音,都昭然史書。
「...遷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後漢書)
「...舊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時處處斷絕,委輸不至,而虞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巿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穀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後漢書)
一個本來必須借調鄰州大批稅賦,仍然時時物資不足的幽州,劉虞只花了一年的時間,(189~190)讓其變為「民越年登」「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這個成績三國或許只有諸葛亮一人能與其媲美了。
因為劉虞的恩德,不管對漢族蠻族都一視同仁的仁政,當劉虞被任命為幽州牧上任後,擁眾十餘萬,橫掃整個河北的張舉張純之亂應聲瓦解,原因無他,因為張舉張純的主力是烏桓,而烏桓敬愛劉虞。
「幽州牧劉虞到部,遣使至鮮卑中,告以利害,責使送張舉、張純首,厚加購嘗。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虞上罷諸屯兵,但留降虜校尉公孫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三月,張純客王政殺純,送首詣虞。」
(資治通鑑)
劉虞的民聲是如此顯著,以致於公孫瓚殺害劉虞之後,所必須面對的,就是劉虞的舊部不斷的起來報仇,劉和、鮮于輔、田疇、閻柔等人,都不接受公孫瓚的統治,在他的後方種下一顆又一顆火苗。
「...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鮮于)輔、(劉)和兵合.」(後漢書)
大家常說,三國是個英雄的時代。三國從不缺英雄。
但是有多少英雄死後能被老百姓念念不忘呢?有誰死了老百姓會為其働哭呢?
除了諸葛亮、袁紹以外,還有劉虞。
「以恩厚得,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
公孫瓚是一位猛將。
如果看三國演義,對公孫瓚的印象大概會是:
是劉備的同學,對劉備還不錯;會擺白馬陣;手下沒甚麼能人,本身也不怎麼樣,所以一直打敗仗,得意技是被人追著跑。
可是如果你去看後漢書,哇靠那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瓚還郡,舉孝廉,除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行塞下,卒逢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約其從者曰:「今不奔之,則死盡矣.」乃自持兩刃矛,馳出衝賊,殺傷數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後漢書)
如果只看演義的表現,很難想像那個被呂布文醜追著跑的公孫瓚,也能有這種開無雙的時候吧?
「詔拜瓚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領屬國長史.職統戎馬,連接邊寇.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讎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後漢書)
「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咸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後漢書)
單舉這兩例,我想即足以證明公孫瓚的勇猛善戰。即便是日後對袁紹,公孫瓚也不如演義所說,一面倒的挨打,
通常是互有勝負,今天公孫瓚敗了退走,明天馬上又討回來,
來來去去跟袁紹打了好幾年,把袁紹拖的「糧食並盡,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無青草」。(後漢書)
然而公孫瓚雖然不愧為猛將,但是他不懂政治,也不黯謀略,又不懂得體恤百姓,
尤其後來攻殺劉虞,乍看雖然聲威大震,事實上是後方劉虞舊部紛紛造反的局面,
他最後不得不變成退保易京,成董卓第二。
然而即是如此,袁紹要消滅他,也是大不容易,
要不是一封跟張燕約定的信陰錯陽差送到袁紹手裡,河北霸權之爭這戲還有的拖。
一位仁君,一位猛將,如果彼此合作,歷史或須改寫,袁紹恐怕無法在河北有一席之地。
然而造化總是弄人。根據史書記載,公孫瓚跟劉虞不合的原因有:
公孫瓚恃功而驕,手下部曲常侵擾百姓,愛民如子的劉虞當然看不過去;
面對烏桓,公孫瓚主剿,劉虞主撫,兩人方針出現差異,不能相容;
劉虞之子劉和在獻帝身旁當侍中,獻帝讓劉和逃出去求救,劉和至南陽,被袁術扣留,發書給劉虞,希望劉虞發兵一起西迎獻帝。公孫瓚認為袁術早有異志,勸劉虞不要發兵,劉虞不聽,仍派數千騎去迎接,公孫瓚害怕袁術怪自己勸劉虞不要派兵,反過來慫恿袁術吞掉劉虞的兵,致此兩人樑子越結越深;
公孫瓚與袁紹結怨後,兵禍連連,劉虞屢勸不聽。
就史書來看,對烏桓的方針很可能是兩人結怨的根本,而劉和事件則是兩人決裂的導火線,之後兩人就為了袁紹問題公開翻臉了。
問題是,在烏桓問題上,能說誰對誰錯嗎?
能說劉虞不愛民嗎?能說公孫瓚不愛國嗎?百年之後姜維跟諸葛瞻等人的爭執似乎早在這裡上演了,
安撫,剿滅,我們似乎都不能說哪一種方針是正確的。
再我看來,劉虞與公孫瓚之爭,屬於一個歷史上難解的問題--文武之爭,
這種爭執,往往是沒有正確答案,而必須用血去解開的。
看完公孫瓚的傳記,讓我想起日本戰國的一位人物,曾經兩次大敗武田信玄的村上義清。
「有赫赫武功,卻沒有政治頭腦與韜略,卒因此而敗」,這點似乎不只能串連公孫瓚跟村上義清,還可以串聯起很多人呢。
至於劉虞,如果硬要套一位日本戰國人物,我會選今川氏真吧?
劉虞的仁心德政,絕對稱的上仁君之名,但是在亂世,空為仁君不足以保家安國,
這也是時代的悲哀。
劉虞與公孫瓚,一位仁君一位猛將,
歷史或許只會紀錄勝利者的名字,但是隨著時光過去,那些真正有才能、有人格的人,
會像那把被杜牧從沙灘中找到的那把戟一樣,即使折斷了,即使失敗了,鐵,仍未消。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僅以此緬懷這兩位小說家不疼漫畫家不愛,電玩公司也不青睞的三國人物。
轉載 巴哈姆特
作者 可樂怪
劉虞這個人很少人知道
但看他的紀錄發現他非常仁慈
殺了他的公孫讚卻引起人民 外族聯合起來反抗他
是一個很不得了的人物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