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03|回覆: 0

學佛的方向很重要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9-18 13:4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聞思修三,不可脫節
對每個希求解脫的修行人來說,聞思修三者,是不能相互脫節、有所偏廢的。其中第一步,是聞思學習。因為初學者的知識不夠、經驗不足,很容易出偏差。如果沒有聞思,根本不懂修法,僅僅是燒香、拜佛、念經,就無法真正解脫。剛學佛法的時候,可以先暫時不修,等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就要開始修行。小乘戒律也規定,凡是沒有竅訣的人,都不允許修行,因為沒有竅訣的指導,修行不會有什麼結果。如果時間不多,就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聽聞目前最需要的法,有剩餘的時間,再聽另外的課程。當然,如果時間充裕,肯定是學的越多越好。
但僅僅聽聞還不夠,在學理論的同時,更要學習如何實踐這些理論,以指導下一步的修行。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不是硬性規定必須盲從、迷信,而是要求後學者要智信。佛經中的很多內容,都是經得起考驗,證據確鑿、顛撲不破的真理,都是自己可以思考、推導並親自證悟的。通過思考與推導,更能堅定信心。信心堅定以後,不但可以幫助其他人,同時對自己的修行更有用。所以,佛要求大家盡量學會思考,思考得越深越好。當然,如果信心很足,認為佛說的不會錯,也可以不加判斷、不予分辨地照搬照學,這樣不思維也可以。但一般情況下,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好還是通過思考、討論來建立正見。
二、什麼是修行
修行有兩種:一種是閉關打坐,不一定是一個月或者一個星期,隻是每天保持兩三個小時的簡單閉關,也很不錯。嚴格地說,如果不閉關,在內心散亂放逸不專注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修習任何佛法的。所以,修行的時候,至少要閉關一兩個小時。修行不是用錢可以解決的,放生、做功德,可以積累福報,但修自己的心,就和金錢沒有任何關係了。苦行、磕頭等等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用心去修。
另外一種修行,就是把閉關修行時思維、感悟到的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修行,生活中的很多煩惱根本解決不了。雖說聞思也會起到一些作用,通過佛陀的理論,能看清整個世界與人生的真正面目,就容易看開、想通,但卻不能徹底解決煩惱。所以,在聞思修當中,最重要的是修行。
三、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講。第一,追求幸福;第二,脫離輪回、斷除痛苦。人天乘佛教,是追求現世或生生世世的世間幸福;小乘佛教,是追求個人的幸福;大乘佛教,是追求所有眾生的、絕對、永恒的幸福,也就是佛的智慧。《中觀四百論》裏講得很清楚:“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社會底層的人,會遭受肉體上的痛苦,因為溫飽問題沒有解決;上層人士,又面臨著更嚴厲的精神壓力或痛苦。兩種痛苦,每天都在折磨、毀滅著所有的世間眾生。
四、輪回的根源
就像去正規大醫院治病,先不吃藥打針,而是檢查身體、查找病源,然後才打針吃藥一樣。同理,要斷除輪回、消滅痛苦,就要查找痛苦的根源,要對症下藥。
讓我們不能解脫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對身外之物、對世界、對輪回的貪欲心;第二,是對我們自己的執著,也就是我執、愛我執或自私心;第三,是對一切事物的實有執著。
很多窮人以為,因為沒有錢,所以會痛苦,如果有一天發財了,就不會痛苦了。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發財了,我們會發現,痛苦不但沒有因此而消失,更多的痛苦又在等待著我們的光顧。所以,生活艱苦不是痛苦的根源,因為很多生活艱苦的人,可能比有錢人過得還幸福。
佛陀告訴我們:痛苦的真正根源,是執著——對金錢、對人、對事物的執著。執著有很多種:對自己的執著,叫我執;對身外之物,比如金錢、名利的執著,叫法我執。如果沒有執著,就不會有任何痛苦。與執著對立的,就叫放下。佛經中經常講的放下。
如何證明執著就是痛苦的根源呢?比如,假如自己非常喜歡一塊手表,就會經常擔心失去它,如果有一天這塊表真的丟了,我們會感到巨大的痛苦。如果對這塊手表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則不會有什麼痛苦了。再比如,假使一個人非常執著另外一個人,對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會讓執著者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其中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處在擔心、害怕丟失、在乎、痛苦的狀態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失去對方,就會痛不欲生。假如一開始根本無所謂,或中途與對方變成了普通關係,就不會帶來後面的痛苦。雖然執著的對象在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僅僅因為執著的存在與否、程度大小,便導致了相應的苦樂與平庸感受。因此,痛苦快樂的根源,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就是執著。
佛經上說,因為阿羅漢已經斷除了貪嗔癡,沒有取舍執著,所以無論給他身體的左邊用檀香水沐浴,同時用刀去砍他身體的右邊,他都一視同仁,精神上沒有分別。本來阿羅漢的身體和普通人的身體一樣,也是由血、肉、骨骼、神經等等組成,不是金剛,也不是磐石,更沒有虹光身,但卻不會像我們一樣有貪執、有痛苦,喜歡檀香水沐浴,不喜歡被刀砍。因為我們還沒有放下,還有貪、嗔、癡,就會有相應的喜樂與厭憎。可見,世間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無明執著。
從百姓大眾,到世人羨慕欽佩的所謂名人、偉人等等,沒有一個不以追求幸福、擺脫痛苦為目標,但很多不學佛的世間人,卻因為不知道幸福的原因,所以會南轅北轍——為了生存而殺死敵人,為了食欲而屠殺動物,為了發財而偷盜欺騙等等,結果奮鬥了一輩子,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隻能以失敗而告終,沒有一個人能脫離生死輪回,而且絕大多數都會去往惡趣。
《中觀四百論》中說得很清楚:“眾苦俱因緣,終無回轉者。”一切苦難都源自因緣,如果沒有找到痛苦的根源,其他的任何努力,都隻能解決暫時問題,而不能擺脫痛苦。譬如,雖然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天人壽命很長,禪定力量也不可思議,但因為他們沒有找到痛苦的根源和解決痛苦的方法,所以也脫離不了輪回。
世間眾生的欲望,總是在無限膨脹,但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大。若在欲望上面,再加上愚昧,就導致了我們今天所有的痛苦。
飛蛾為什麼擋都擋不住,一定要去撲火?第一是因為對火光的貪欲;第二是因為愚昧,不知道投火的結果是自焚。如果飛蛾在撲火之前,知道結局的殘忍性,或消滅了對火光的貪欲,它就不會自取滅亡。
佛經,尤其是中觀、《俱舍論》等論典中都講過,無明是輪回的根源。因明認為,欲望是輪回的根源。實際上,無論無明還是貪欲,都是輪回的根源。為什麼樹木花草不會輪回,因為它們沒有貪欲、沒有無明。因為愚昧,就產生了貪欲。因為不懂得事情的真相,所以對事物產生了貪欲。所有的痛苦,都是這兩個原因導致的。也可以說,欲望就是輪回的根源,因為有欲望,肯定就有愚昧。如果想要即生成佛,必須斷除愚昧與貪欲;如果能斷除愚昧與貪欲,就不會流轉輪回。若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兩個原因,那就是前面所說的“執著”。
五、解脫的原理
(一)尋找正確的解脫良藥
就像治療疾病的藥物,一定要有殺滅病菌的能力,才能治好疾病。否則,服用再多不對症的藥,都是沒用的。同樣,既不想成佛,也不想成為阿羅漢,隻想生生世世在人間或者天界當中享受人天福報,為此目的而作的持戒、忍辱、修行、念經、拜佛等一切善根,都與我們的貪欲、愚昧沒有衝突,故而與解脫也沒有關係。隻會讓我們更好地流轉輪回,享受短暫的幸福而已。
當年達摩祖師來中國傳法期間,梁武帝詢問達摩祖師:我像出家人一樣吃齋念佛,做了很多善事。這有多大的功德呢?不料達摩祖師卻甩出一句話:沒有功德!為什麼?因為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善根,可能和輪回沒有衝突,和解脫也沒有關係。
如何與輪回或痛苦的根源發生衝突呢?生起出離心,就是衝突的開始;生起菩提心,就是衝突的加劇;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就逐漸到了衝突的高潮與結尾。
該怎麼去放下呢?放下和放棄是有差別的:悲觀、厭世、看不慣,日子過不下去、難以為繼,所以被迫暫時放棄。如果有一天誘惑出現,還是會重操舊業,這是放棄,不是佛教講的放下。比如說,如果有一天,我有了一塊更好的手表,所以對舊的手表沒有貪欲了,這不是放下,隻是將執著轉移到新手表上面而已。佛教講的放下,是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貪欲心。要放棄所有世俗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在家人要生存,要養家糊口,不能一學佛就不工作、不要家庭、不掙錢了。
(二)醫治輪回頑疾的手段
但是要學會放下的心態,具體有兩種方法:
首先,在對一個東西產生貪欲時,要捫心自問,是這個東西本身很有魅力,還是自己內心產生了幻覺,把一個普通的東西看得很有魅力呢?
世俗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肯定會造作殺、盜、淫、妄等很多惡業。即使有一些世俗的善根,也脫不了流轉之因。其結果,就是飄落輪回、慘墮三途。
總的來說,從天界到地獄之間,任何一道都充滿了痛苦。即使輪回當中有一些短暫、相對的幸福,但永遠不會有真正絕對的、純粹的幸福。佛陀通過深層次的思考探索,最後得出結論,這個世界不能用“幸福”這兩個字來形容,這是人生的真理。其實、任何人隻要能深層次、全方位地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他一定會和佛的觀點一樣。
當我們明白,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什麼幸福可言的時候,我們的貪欲心就受到了破壞。如果此見解持續下去,貪欲就會日益降低,直至為零。什麼時候降到零點,要看我們自己的修行力度和精進程度。
用四外加行或小乘佛教的觀點去觀察,可以得到萬法無常、痛苦、有漏的結論。能夠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叫做有漏。中觀的觀察方法,又教會我們觀察今生來世與外在的各種事物。龍樹菩薩的《中論》有二十七品,其中絕大多數的內容,就是觀察精神以外的物質,從而得知萬法之空性,發現世界原來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幻覺。
這樣一來,我們的貪欲和愚昧都受到了破壞,不會再往前發展了。《中觀四百論》當中有一句話:“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福報淺薄的人,不會對空性生起疑惑。不論是誰,隻要對空性稍稍生起一點正面的懷疑——“有可能一切法都是空性的哦!”即使沒有證悟,也能破壞三有輪回的根源,不會在輪回中流轉很長時間了。
另一個方法,是往內觀察:雖然我覺得這個世界很美麗,所以對她產生了執著或貪欲。但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貪戀、執著這個世界呢?當然不可能是我的肉體,因為肉體本身是沒有思維的東西,所以隻可能是精神或意識。
但意識到底是否存在呢?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有一種觀察方法,是中觀和唯識修法的結合——唯識的世俗觀點和中觀的勝義觀點結合起來,去觀察自己的意識。另外像大手印、大圓滿等密宗修法,就無需觀察其他的東西,直接往內去尋找貪欲者或愚昧者。通過這些方法最後看到的,就是如來藏光明。如來藏光明從來都不會愚昧,永遠不會有貪欲心。所謂的“貪欲心”,隻是突然間產生的一種幻覺。
我們可以輪番運用上述兩種方法,先往外面去找,確定這個世界是痛苦、無常、有漏的,從而產生出離心。
發菩提心的時候,就要設法打擊我們最大的一個執著——愛我執。從無始以來直至沒修菩提心之前,愛我執都是我們心中的統帥、勝利者,它把菩提心、利他心都消滅得一幹二淨,這也稱之為利己主義。在我們的意識領域中,“我”對一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能跟著菩提心走,到一定時候,菩提心一定會打敗愛我執或貪欲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當然,在修行之初,在我們不小心的情況下,貪欲心隨時會複發,因為愛我執的市場份額太大,實力太雄厚,但漸漸地,就會鳴鑼收兵。最後的執著,可以通過空性的見解來斬草除根。
上述內容,即修行能夠得到解脫的原理。就像學機械,首先要學習它的工作原理一樣。懂得原理後,就從現在開始努力,支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不支持貪欲、自私心與實有的觀念,修行打坐是最根本的方法,同時借助於念佛、燒香、拜佛等助緣,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想解脫,就不能急於去修什麼大圓滿、時輪金剛等等,因為沒有基礎的時候修這些法,根本不起作用。佛說過一句話:想解脫或者想修大乘佛法的人,不需要學修很多法,隻需要修一個法,那就是大悲心。佛的意思不是說,隻要有大悲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僅僅有大悲心,如果不修其他法,那也不行。但在沒有大悲心之前,卻不需要修其他的法,修了法都沒用,根本不能成為大乘佛法。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修行的動機肯定就是為了世間的幸福、人天的果報。以這種發心所修的法再高深,都會成為世間法。
想解脫的人,不需要學很多法,隻需要學出離心和菩提心,也可以說,隻需要修一個法,那就是菩提心。因為菩提心當中,包含了出離心。如果能生起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以後修什麼法都可以。
學佛的方向很重要,一旦方向錯了,隻能離解脫越來越遠;假如方向正確,那就是走一步,離解脫更近一步。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3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