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小米公司去年12月在台灣舉辦紅米手機網絡搶購活動時因虛報商品數量遭台灣“公平委員會”60萬新台幣罰單的消息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有人認為,小米被罰是因為在公佈搶購消息後又發了F碼,導致最終搶購池裡的手機數量與宣傳不符,而小米在正式的致歉聲明則表示,真實原因只是銷售總額僅比公告數少賣了30台……公關上的口水戰本文暫且不表,我們單來看看小米在國際手機市場上究竟佔了多大的份量。
市場份額,單季度銷售了多達1510萬部手機。相對於去年1.8%的市場份額,小米目前在手機市場所佔的份額已經達到了5.1%。這個市場份額僅比排名第四的聯想少了0.3的百分點,比進入三甲的華為少了1.7個百分點。對於一家僅僅成立4年,涉足競爭如此激烈產業的小米,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
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不僅是因為自小米成立之初就始終是在爭議,甚至是謾罵中成長,重要的是,目前的小米已是初長成。當然我們這裡指的不僅僅是市場份額和出貨量(畢竟在這方面,“中華酷聯”,尤其是其中的華為和聯想現在依然排在小米的前面),而是小米在品牌忠誠度、生態系統、利潤率等這些事關未來能否具備持續發展動力指標上已經與華為、聯想等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
據流動分析公司Flurry最新調查顯示,在過去6年時間裡,平均每個iPhone用戶在App上所耗費的時間,要遠多於Android用戶。然而,在其於2014年1月進行的23000例隨機取樣中(中國市場),卻發現小米更要領先於 Apple 和其它Android設備。即如果以iPhone作為基準(100%),那麼小米用戶的人均App時間比前者還要高出7個百分點。 Samsung 和HTC用戶在應用上所花的時間,則比iPhone用戶分別少14%和27%。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用戶在App上所耗費的時間是衡量該品牌手機用戶粘性和生態系統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此外,在過去第一個季度中,Kantar面向15000個個體進行了連續的研究分析顯示,大概5%的新增小米用戶是從iPhone用戶轉變而來的;17%的新增小米用戶此前是 Samsung 用戶,21%的新增小米用戶以前是華為、中興、聯想、酷派用戶,18%的新增小米用戶此前是 Nokia 用戶。不知業內看到這個分析作何感想或者得出什麼結論,我們認為,用小米在中國市場攻城拔寨來形容最為貼切。另外,有分析稱,雖然華為、聯想在出貨量和市場份額上領先小米,但在利潤率上則是小米最高。而在相關品牌忠誠度的調查中,小米也是名列前茅。當然,我們上述小米的優勢還僅限於中國市場,也是為何業內人士認為小米很可能在不久將來拿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頭銜的主要原因。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儘管中國市場仍是全球智能手機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市場,但它同時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中流動日前500元4G手機的推出,酷派、中興等千元4G手機的發力,都預示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只會愈演愈烈。而這種競爭的結果將會給各個手機廠商以盈利上的壓力。這也是為何今年,主流中國手機廠商紛紛進軍海外市場(主要是新興市場)的主要原因。
來自IDC對於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的統計顯示,華為在中國市場之外的Y系列廉價手機也在很多地區飛速增長,而一直持續擴大其全球市場,第二季度的結果證明了華為的勢頭生猛。與此同時,儘管聯想智能手機的海外市場出貨量尚不足5%,但在今年第二季度,這一比例增加了兩倍,尤其是在金磚四國市場,其出貨量均出現大幅增長。由此不難看出,除了中國市場之外,華為、聯想在海外市場已然展開了攻勢,且小有斬獲。與之相比,小米還只能算是剛剛佈局,重要的是與華為、聯想相比,小米顯然缺乏開拓海外市場的經驗,尤其是對於海外市場的遊戲規則的理解和應對上。要知道,華為(電信設備、功能手機)、聯想(PC)都以自己的相應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打拚多年,期間積累了諸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這些都需要同樣要進入,且初涉海外市場的小米好好研究和借鑒。
不可否認,今天的小米與成立之初的小米已然是初長成,甚至在中國市場取得了成功,但隨著其走向海外市場,之前在中國市場適用的遊戲規則及取得成功的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如果小米不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其在中國市場發展模式的效果勢必會被稀釋,如果處理不當,出現負面市場效應也不是沒有可能。
俗話說:防微杜漸。
隨著小米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其在海外媒體的曝光度頻頻增加,諸如此類可能在我們看來不起眼的小事都都會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甚至功虧一簣。所以,我們提醒小米,拿出更認真,甚至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去走向世界,方能繼續成功。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