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7-18 14:46:16
|
顯示全部樓層
蘇聯部隊為集中他們在史太林格勒周圍的部隊及開始進行激烈的戰鬥以縮小包圍圈。冬季風暴行動 (Operation Winter Storm),是一次德軍嘗試從南方救援被圍的部隊的行動,在12月被蘇軍成功地瓦解了。惡劣的俄羅斯冬季的影響浮現,伏爾加河河面結冰,令蘇軍更容易進行補給,被圍的德軍迅速的消耗了取暖燃料和醫療用品,數千士兵因凍傷、營養不良和疾病而死去。
12月16日,蘇軍實施第二次進攻,即土星行動,這行動是嘗試突破軸心國在頓河的防線及攻佔羅斯托夫,如果成功,這一攻勢將圍困在高加索地區的其餘南方集團軍,即整個在俄羅斯德國軍隊的三分之一,德軍建立了機動防禦以小量單位防守城鎮直至支援的裝甲部隊到達。15個師的蘇軍聯在最少100輛坦克的支援下從馬蒙的橋頭堡出發,攻擊意大利的科塞里亞及拉文納師,雖然處於1對9的劣勢,意大利軍一直抵抗至12月19日才因駐蘇意大利軍總司令部下令下才撤走。而蘇軍未曾接近羅斯托夫,但戰事卻迫使馮·曼施坦因從高加索撤出A集團軍及重建由史太林格勒延伸長達250 公里的戰線。而塔特辛斯卡亞的突擊行動亦導致德國空軍損失了數量可觀的運輸機。
第6軍團現在已沒有希望獲得任何的援助,在史太林格勒的德軍沒有被告知這一點,相反,並繼續認為增援正在途中。一些德軍軍官要求保盧斯違抗希特拉的命令,不再堅守及嘗試突破在史太林格勒的包圍圈,保盧斯拒絕,因為他憎惡不服從命令的想法。而且,儘管在頭幾個星期利用機械化部隊實施突圍是有可能,但第6軍團現在缺乏汽油及德軍士兵在惡劣的俄羅斯冬季下徒步突破蘇軍戰線將是非常困難的。
在包圍圈中的德軍從史太林格勒的郊外住宅區撤入市內,兩個飛機場的失陷,於1月16日在皮托尼克及於1月25日或1月21日晚至1月22日在古姆拉克機場,表明空運補給及撤出傷兵的行動終結。第3個也是最後1個可使用的跑道是在史太林格勒飛行學校,在這裏最後1次降落及失陷是在1月22日晚上至1月23日,在1月23日拂曉後,除空投彈藥和食物外再沒有更多關於起降的報道直到戰役結束。
德軍現在不但陷於飢餓中,而且缺乏彈藥。但是他們繼續頑抗,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蘇軍將處死任何投降的人,特別是所謂的HiWis的志願人員,他們是協助德軍作戰的蘇聯公民,他們在被俘時對已經自己的命運不抱任何幻想。蘇軍最初對被圍的德軍人數感到意外,因此對包圍部隊實施增援。血腥的城市戰在史太林格勒再次展開,但這一次是德軍被迫向伏爾加河岸邊,他們在工廠區建立防禦工事及蘇軍幾乎遇到他們在1個多月自己做出,同樣咬牙切指般兇猛的抵抗,德軍在窗口上使用一項簡單的固定導線網保護自己免受手榴彈攻擊,蘇軍的回應是將手榴彈固定在魚勾上使手榴彈被拋出時勾在導線網上。德軍現在於城內沒有可使用的坦克,這些坦克現在被當作固定大炮使用以發揮最大效用,蘇軍沒有在這些地區使用坦克,因為廢墟般的市區影響隃它們的機動性。1名蘇軍特使向保盧斯提出優厚的投降條款:如果他在24小時內投降,他將得到蘇軍提出保障所有戰俘的安全、對所有傷病員作出醫治、所有戰俘均可保留個人物品、提供正常的口糧及在戰爭結束後遣返他們希望到達任何國家的保證—但是保盧斯,因希特拉不得投降的命令,而沒有回應,直接導致第6軍團的毀滅。
1943年1月30日,是希特拉獲得權力10週年紀念,他晉升保盧斯為德國陸軍元帥,由於從來沒有任何德國元帥成為戰俘,希特拉因而假設保盧斯會戰鬥到底或自殺。但是當蘇軍於翌日接近他設在已成廢墟的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投降,在史太林格勒殘存的軸心國軍於1943年2月2日投降;91,000名勞累、染病及饑餓的士兵被俘虜,包括3,000名羅馬尼亞士兵,他們來自羅馬尼亞第20步兵師、第1騎兵師及沃伊上校支隊。令蘇軍驚喜及第三帝國失望的是,俘虜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拉對他的將軍們極為憤怒地說道:保盧斯本來可以擺脫所有的痛苦並保有不朽的榮譽,但他寧願到莫斯科去!
德國傳媒沒有公佈災難的任何消息直至1943年1月底,雖然正面的媒體報道已經在數星期前終止。史太林格勒標誌着納粹政府首次承認其武裝力量在戰爭中失敗;這不是德國軍事第一次遭到重大挫折,但在史太林格勒的慘敗在規模上以至是戰略意義上均是無與倫比的。1月31日,德國國家電台正常的廣播節目被以播放由安東·布魯克納所作憂鬱慢版的第7交響曲代替,之後再宣佈在史太林格勒戰敗的消息。
1943年2月18日,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其著名的體育宮講話,鼓勵德國人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動員全國人口的所有資源及力量戰鬥到底。
超過11,000名士兵在正式投降時拒絕放下武器投降,大概他們認為因戰鬥而死亡是優於在蘇軍集中營緩慢地死去。他們躲藏在地下室和下水道繼續抵制,但在1943年3月初,剩餘的小型和孤立的包圍圈亦投降。根據前蘇聯的情報文件中顯示,在這時期共有2,418人被打死及8,646人被俘。
史太林格勒以慘烈著稱,一名德軍士兵指出他們一天損失約 2,000名士兵。學者估計軸心國聯軍(德軍以及其盟友)約傷亡841,000人(死亡、受傷或被俘),其中德國陣亡、受傷或被俘400,000人,羅馬尼亞陣亡、受傷、被俘120,000人、匈牙利陣亡、受傷、被俘120,000人,意大利陣亡、受傷、被俘120,000人。在史太林格勒戰役中有91,000名德軍士兵被俘,這91,000人只有大約5,000人能回到德國,德國戰俘被分配到在蘇聯的各個勞動營中,在這裏他們很多都因疾病(特別是斑疹傷寒)、寒冷、過度勞動、虐待及營養不良而死去,一部份戰俘則被留下來重建城市。在1943年3月就有40,000名德國戰俘被埋葬在萬人坑中,他們均是受斑疹傷寒的感染的。少數高級官員被帶到莫斯科,並用於宣傳目的,其中有些人加入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有些人,包括保盧斯,簽署了反希特拉宣言,該宣言向德國軍隊發表。保盧斯一直住在蘇聯直到1952年,然後被遷回東德的德累斯頓,他在剩餘的日子裏捍衞他的行動,聲稱共產主義在戰後的歐洲是最有希望的。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提出由在史太林格勒生存下來的生還者成立1支反希特拉的軍隊,但蘇聯方面沒有接受。直到1955年,過去的少數生還者在康拉德·阿登納向蘇聯政治局認錯後才被遣返。
根據檔案資料顯示,蘇軍總傷亡人數共 1,129,619 人,其中有478,741人陣亡、650,878人被俘。整個史太林格勒地區共約有750,000名平民死亡、受傷或被俘。在整場會戰中蘇聯約處決了13,500名蘇聯士兵,相當於一個師。另外在一星期內,德國第4裝甲軍團與第6軍團進攻史太林格勒前的空中轟炸中有超過40,000名蘇聯平民死城內與郊區,在郊區死亡人數不詳。
在不同的時間內,德軍曾攻佔城市的百分九十的地區,然而蘇軍仍然進行激烈的抵抗。在戰役結束時,蘇軍已包圍和圍困的了第6軍團。而一部份德國第4裝甲軍團之部隊也在蘇軍反攻階段時於戰鬥中付出傷亡代價。
德意志國防軍早期勝利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高度機動性。在史太林格勒戰役前,蘇軍只在莫斯科周圍因其部隊人數眾多而獲勝。史太林格勒,只不過是個軍事價值有限且物資產能已經轉移的地方,第6軍團本可繞過這處並集中力量聯同A集團軍向高加索進擊。但是,希特拉選擇了犧牲,將其最有經驗的部隊投入在城市瓦礫中進行巷戰,這對守軍有利及容許他們爭取時間積聚及集中力量發動鉗形攻勢。一些德國人認為希特拉無謂地犧牲了一個強大且有經驗的重要軍團。第6軍團之後於同年3月5日被重新建立以參加庫爾斯克戰役,但主要是由新兵組成也再沒有以往的戰力。
除了是戰爭的轉折點,史太林格勒表現出德意志國防軍和蘇聯紅軍的紀律和決心。蘇軍首先在史太林格勒抗擊德軍猛烈的進攻,當時蘇軍的損失非常巨大,每名新到達士兵的預期壽命不到一日,而一名蘇軍軍官的預期壽命是三日,其中一名將領羅迪姆採夫的士兵被加以贊譽,他們死守在火車站的牆垣 – 這裏在戰役中共易手了15次–羅迪姆採夫的近衛士兵繼續戰鬥及為祖國而犧牲。
基於蘇聯守軍防守史太林格勒時的英勇表現,該市在1945年被嘉獎為英雄城市。在該戰役結束24年後的1967年10月,一個巨大的紀念碑祖國母親在召喚建於馬馬耶夫崗上,在山上可俯瞰城市。雕像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戰爭紀念館,其中包括在戰役後被保存下來的斷垣殘壁,當時的穀倉。巴甫洛夫大樓,這座公寓樓的守軍在撤退前在這裏進行了兩個月的戰鬥。人們現在可以在馬馬耶夫崗參觀這些遺跡,紀念在戰役中雙方士兵的痛苦,以及為勝利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另一方面,德國陸軍在被包圍期間表明出非凡的紀律。這是他們第一次在不利條件下進行這樣規模的戰鬥。在被包圍的後期,糧食和衣物的短缺,令許多德國士兵餓死或凍死,然而,紀律還是被保持到最後。當德軍的彈藥、補給物資及糧食已十分稀少,抵抗已變得毫無作用時,弗里德里希·保盧斯仍服從希特拉的命令,不理會許多希特拉的高級將領(包括馮·曼施坦因)忠告和意見,堅持不試圖進行突圍。
保盧斯知道空運已經失敗及失去史太林格勒。他要求允許投降以拯救他部隊的生命,但被希特拉拒絕,反而將他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從來沒有德國元帥投降,這暗示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保盧斯投降,他將恥辱自己和成為被俘的最高級的德國軍官。希特拉認為,保盧斯要麼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或者自殺。但他選擇生存,保盧斯投降,並表示:我不打算為了那個奧地利下士自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