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戰爭(英語:Hundred Years'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發生於1337年-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和法國之間,後來又加入勃艮地等。它乃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斷續長達116年,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法國海岸長久遭受北歐維京海盜騷擾侵略。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三世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同意他們定居海邊的諾曼第。他們後來建立了諾曼第公國。
1066年,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其後150年內,盎格魯-諾曼貴族說著法語統治英格蘭和諾曼第。1216年,他們失去諾曼第,但在百年戰爭於1337年開打時,仍然控有法國英倫海峽沿岸一些地區。
14世紀時,法國人想趕走仍然盤據西南地區的英格蘭人,統一法國。後者則非但不肯,還想奪回其祖先的土地,如諾曼底、曼恩、安茹等。兩國另因法蘭德斯的貿易糾紛,加深彼此的衝突。該地位於法國北疆,表面隸屬法國,實際獨自行政,且與英格蘭有很多羊毛貿易。
法蘭西王位規定不可由女性繼承, 女性的繼承權在路易六世 (法蘭西)死於1316年,腓力五世 (法蘭西)死於1322年,查理四世 (法蘭西)死於1328年後被多次提出,但每一次最終都由男性繼承。
當只有一獨女的查理四世於1328年去世,和他血緣最近的男性親屬愛德華三世 (英格蘭)。愛德華的血統繼承自其母伊莎貝拉,查理四世的姐姐;但由於其性別,伊莎貝拉是否具有王位繼承權同樣是個問題。此外,法國貴族對接受一位英國國王的統治也猶豫不決。因此法國的貴族和教士們在巴黎集會,明確男性不能因母親的繼承權而繼承王位。如此一來,最近的男性繼承人就成了查理四世的外甥瓦盧瓦伯爵腓力,並確定他應該加冕,成為腓力六世。1340年教皇確定在薩利克法下男性不能通過母親的血統繼承王位。
百年戰爭依局勢轉變,大約可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
1337年-1360年之間,英法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恩。1340年,英軍在斯魯伊斯海戰打敗法軍,奪得制海權,防止法軍渡海入侵。1346年8月,英軍先於陸上的克雷西會戰大勝,再圍攻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11個月後成功佔領。接着又於本土的內維爾十字之戰打敗蘇格蘭入侵,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衞二世,大大減少其威脅。
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1356年,英格蘭再度進攻,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涅。隨即在普瓦捷戰役以相同戰術再次獲勝。法國王室則承受英軍橫征暴斂、國家經濟崩潰、平民起義反抗等內外煎熬,情勢非常不利。1360年於布雷蒂尼,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割讓出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
第二階段
1360年-1400年之間,法王查理五世展開報仇,欲奪回被侵佔的領土。他重組軍隊,以雇傭步兵取代大部分的騎兵、建立野戰炮兵、重建海軍。他改革內政,整頓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貝特朗·杜·蓋克蘭統領軍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大敗英軍。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英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乃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僅保留波爾多、巴約訥、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訥間的部份地區。
第三階段
1415年-1429年之間,法國勃艮地、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訌,農民市民也起義反抗,英格蘭藉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大敗法軍,再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多數地區。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亡國的特魯瓦和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然而,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卻於1422年同年去逝。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聖女貞德扭轉百年戰爭的形勢,使法國反敗為勝。
1429年-1453年之間,對法國人民不堪英軍壓迫,各方紛紛反抗,游擊隊經常捉拿英格蘭的徵稅者,牽制英軍部隊,幫助法軍很大。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法軍嚴重不利。此時法國出現一位傳頌後世的救星聖女貞德,指揮法軍於1429年5月擊敗英格蘭,奧爾良解圍,贏得重大勝利,扭轉了整個戰局。
才19歲的聖女貞德不久便被英軍捉住,1431年以女巫罪處死。這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助使法軍作出大反攻。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地區。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奪回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加萊除外的全部領土。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格蘭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城市。
百年戰爭對英格蘭和法國的人民都是大災難,當時又流行黑死病,兩國受到戰爭和疫病雙重打擊,普遍經濟重創,民不聊生。法國身為戰事進行之地,國土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但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反觀英格蘭卻一無所獲、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百年戰爭發生於1337年-1453年之間。後者也是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戰爭過程中,雙方的武器裝備、戰爭體制、戰術思想都有緩慢而深刻的改變。
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僱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合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而騎兵的地位則不斷下降。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衝擊,到了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鬥,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雙方的武器裝備也有很多演進。如何設計和應用攻城武器,對戰事發展有重大份量。戰爭後期,法軍領先英格蘭以大規模的火藥及火炮取得多項勝利,戰爭型態由此翻新。鎖子甲在歐洲已超過千年歷史。戰爭初期,它仍是最好的護身裝備。但中後期的貴族騎士已普遍使用新創的板甲,防護力大為增進。1513年的Flodden戰役,板甲已讓稱雄300年的英格蘭長弓失去效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