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共修唸佛
當我們要來寺院唸佛的那一天,應該從早上就開始作好身心的準備。這一天最好能不吃葷腥,至少也只吃肉邊菜,並且不抽煙、不喝酒。萬一無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到要來共修唸佛,而當天未茹素,沒有關係,不要因此就不來,來了總比不來更好。
來參加共修唸佛時,一入寺院就要輕聲細語,若無要事,最好不說話。已備海青者,先在玄關或客廳裏把海青穿好,然後進入佛殿,找好位置拜佛,一邊拜一邊默念“南無阿彌陀佛”,聽到集眾的鼓聲,便停止禮佛,排班站好。未穿著海青者,站于後排。
唸佛開始時,先唱《讚佛偈》。如果不會唱,就輕聲地跟著別人唱,唱過幾次以後,自然就會了。《讚佛偈》後,接著唸佛、繞佛,唸佛時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時要注意腳步是否與佛號的節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魚的節奏而移動,不可錯亂。要能做到天如惟則禪師所說的“心與口聲聲相應,念與佛步步不離”。
唸佛時,聽著大眾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心專注在大眾規律的唸佛聲中,不起任何雜念和妄想。假使還有些微雜念,也不用在意它,若能大聲念,精進勇猛地念,那些念頭就會越來越少了。《樂邦文類》卷四所錄慈雲遵式的“唸佛方法”有雲:“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又雲:“大聲稱佛,雖少而功多;小聲稱佛,雖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勸凡唸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唱佛,聲聲相續,不久成功也。”
繞佛時,不得東張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無地看著前面一人,順著節拍,沉穩地向前走。別理會已走到什麼地方,也不要注意別人怎麼走,此刻的身、口、意,應該是專注而一致的。等到轉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時,腳步仍然配合著木魚的聲音走,敲二下木魚移動一步。此時心裏依然保持平靜,同時要一面聽大眾的唸佛聲,一面隨著稱唸佛號,不可只聽別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師的《示唸佛方法》有雲:“當攝心切念……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繞佛後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問訊。接著以打坐的姿勢坐下,儘量使腿腳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為原則。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鬆,不要仰頭或低頭,如果小腹放鬆後,無法唸佛,則不管小腹,而以能唸佛為先決條件。
止靜時,坐的姿勢不變。但要把身體和頭腦放輕鬆,氣沈丹田,舌尖輕舐上顎,眼睛微睜,亦可閉上。繼續不斷地默念四字佛號,不斷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此如《文殊說般若經》所雲:“能于一佛,唸唸相續。”又雲:“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專注唸佛而斷一切雜念,故如《般舟三昧經》雲:“心有想是癡心,無想是涅槃。”
默念的速度要適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會緊張,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時也可採用十念記數唸佛法,如印光大師《示唸佛方法》所說:“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此本可作出聲、默念的兩種用法,甚至行住坐臥,無時不宜,唯靜坐默念時效果更佳。此法乃係參考五停心的數息法而來,所以對於初心唸佛者,最能攝心。
(二)平時唸佛
共修唸佛固然重要,平時唸佛也很重要。平時唸佛可分三種:1、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務繁劇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門。即是每日朝起後,修十唸唸佛。此含有多種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師教令盡一口氣念十句佛號,又元朝天如惟則大師則雲:“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或以數口氣念十句佛號等。2、是晝夜不離佛號,不論在何時何處或做任何事,心中經常以“阿彌陀佛”的聖號為主要念頭。此如永明延壽大師,日課佛號十萬句。3、是以上兩者的折衷,得閒即唸佛,事忙則做事,以免心分兩頭,如此則仍有很多機會唸佛。
專心唸佛時,不計環境凈穢,不論工作貴賤,在清除垃圾、打掃廁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時,也無不可唸佛。唯有在須用思考、分析、聽講時,不便唸佛,因為一唸佛就無法專心了。但若能達到永明延壽禪師的程度,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唸佛,只是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否則是辦不到的。
晚上就寢時,最好的姿勢是右臥,心中觀想光明相,全身放鬆,心裏默唸佛號,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夢中,也照樣能唸佛。萬一忘了唸佛,那麼,醒來之後,即刻把身體的臥姿調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繼續觀想光明相,並持唸佛號。一旦觀想光明成功,那將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睡著,而是睡在清涼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勞,並使精神飽滿,身心愉悅。像這樣,醒時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唸佛,還有不生凈土的道理嗎?
(三)唸佛三種人
唸佛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人,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
第二種人,是為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第三種人,相信自性彌陀,唯心凈土,此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凈,即是凈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五祖弘忍門下諸師,則多用“齊速唸佛名,令凈心”。他們唸佛,都沒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唸佛,都感到身心寧靜,煩惱減少,而且自己的心力越來越能與佛的慈悲願力相應。此正是《觀無量壽經》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體現。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關的人亦能因他而獲得利益。這就是因為唸佛恒常不斷,最後必得唸佛三昧,必發悲智願行。這一等人,雖不求生凈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唸佛三昧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一不二,那時,時時處處都能見佛在說法,時時處處無非極樂國土了。
依佛法來說,第一種人,仍屬於人天善法,所謂民間信仰的層次;第二種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種人則是上乘的利根。由於眾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凈業時,一開始即以第三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僅以第一種人的立場來唸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層次來修唸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于上乘,又能兼得消災植福的現世利益。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