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卐字來源於古印度梵文,在梵文中讀作Srivatsalaksana(音譯:室利靺蹉洛刹那),意為“胸部的吉祥標誌”。古時傳入中國後,先人將之譯為“吉祥海雲相”。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祖在出生時獨具三十二種吉相,而吉祥海雲相即為其中之一,意思就是指呈現在大海雲天之間的吉祥象徵。它出現在佛祖如來的胸部,被佛教徒認為是“瑞相”,能湧出寶光,據稱“其光晃昱,有千百色”。這就是卐字的本來面目。
其實,卐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它出現在上古時代的許多部落,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埃及、特洛伊等國的歷史上均有記載。
卐最早是在古希臘被發現的,這個標記在當時古希臘的某種宗教中被用來代表神至高無上的智慧好比太陽一樣普照萬物!後來古代西亞的一支有這種古希臘宗教信仰的遊牧民族,暨古代亞利安人(和德國人一樣都屬於日爾曼人)東征了古印度,在古印度融合建立了階級統治的寶法拉帝國,出現了古印度的婆羅門教,並用婆羅門教從精神上配合國家實施奴隸種族階級壓迫制度。婆羅門原教旨主義者繼承了這種古希臘的代表神的智慧的標記卐作為婆羅門教之神的標記,用以代表比太陽還要明亮很多的某種物體,後來婆羅門教用這個標記卐來表示大覺者的智慧。
西元前約500年(生卒年代尚無定論),古印度釋迦族誕生了一位王子,姓喬達摩,名薩波悉達多,他有感于人生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因對婆羅門教階級壓迫的不滿,苦行不成,進而在菩提伽耶的婆羅樹下靜坐覺悟,成為佛教創始人。此後人們尊稱其為釋迦族的聖人,故尊名“釋迦牟尼”。由於當時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是在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宗教環境下,所以他的悟道也在古印度被稱作為大覺者的智慧,於是婆羅門教中的卐被繼承下來,既用作比喻佛祖出生時獨具三十二種吉相之一的標識,又作為佛祖身上的一種標誌,表示大覺者的智慧。
當然,無獨有偶,卐在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國都有。除婆羅門教和佛教使用外,耆那教等宗教也將其納為符號使用。後來佛教傳入華夏大地,卐也便傳到了中國。鳩摩羅什、玄奘將其譯為“德”字,北魏的菩提流支則在《十地經論》中將其譯為“萬”字,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則認為應譯為“德”字。至後周武則天統治時期,周長壽二年(693),武則天正式制定此字讀為“萬”,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從此卐被佛教界廣泛使用。卐又稱“吉祥海雲相”,漢傳大乘佛教認為卐是釋迦牟尼佛胸部所現之瑞相,而小乘佛教則認為此相不僅限於胸部,也可出現在腳底等其他部位。
此後在中國的佛經中,卐字有時亦傳寫作卍字,其實這個卐和卍是同一個字,而且是對稱的,作為佛祖胸前的標識,卐是右旋,代表佛祖胸前的十字向自己右手邊旋轉;卍為左旋,代表佛祖胸前的十字向自己左手邊旋轉。
中國除漢傳佛教外,同時也受到了藏傳佛教的極大影響。作為卐標識,來自古印度的兩種不同法傳的佛教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西藏日土岩畫中第一次出現卐,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從岩畫考證得知,卐表示的是太陽及其光芒,最初畫一個圓圈,邊上畫幾道光,逐漸減化後,便演變為卐,其形制與漢傳“萬”字一樣。發展到象雄王朝時代有文字後,藏人稱此符號為“雍仲”。在象雄語中,最初當為太陽永恆,或永恆的太陽之意,發展到後來,演變引伸為固、永恆不變、避邪,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徵。象雄王朝時代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也以“雍仲”符號為該教派的標誌。
佛教於西元七世紀傳入西藏後,佛教也用這個標誌,而佛教的雍仲稱為“右轉雍仲”即卐,但是法台桌帷上的雍仲一般有二個或四個,不管一對還是兩對,均把雍仲放置於二角或四角上,一為左轉,另一為右轉。多數桌帷的雍仲,或全是左轉,或全是右轉。有專家考證認為,左、右轉的雍仲是由於觀察太陽運轉者的角度不同而產生的:站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轉,為右轉;從太陽上方往下觀察太陽運轉,則為左轉。因此,每個雍仲從前後看都可以是左轉或右轉,左、右轉是統一的,進而說明太陽的運轉,藏民族對宇宙的看法是統一的。雍仲圖案在西藏寺廟、民居、服裝、節日、婚禮等建築和節慶中廣泛應用。同時也同藏傳佛教一起流傳至漢地,與漢地的卐逐漸會合使用。於是,卐與卍均同時出現,並行使用在漢、藏佛教的各種儀軌之中。
卐與卍也與佛教一起同時出現在中國的文學、戲劇、美術、雕刻等各個方面。《紅樓夢》中與茗煙發生關係的一名丫鬟即名為“卐兒”。此後佛教東傳日本,卐與卍也隨同漢傳佛教傳到了日本,在日語中卐讀まんじ(manji),在日本漫畫家久保帶人的漫畫《BLEACH》(又譯《死神》)中,斬魄刀的二次解放亦稱“卍解”。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