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51|回覆: 3

狀元、榜眼、探花的來歷

[複製鏈接]
簽到
103
發表於 2013-1-11 10: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一種由朝廷開設科目,士人可以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的選拔官員制度。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于隋,確立于唐,而完備于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科舉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幾個階段,而殿試通常是由皇帝欽命大臣或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分為三甲,其中一甲只有三人,賜“進士及 第”,喚作進士一甲第一名、進士一甲第二名、進士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所謂的狀元、榜眼、探花,合稱為殿試“三鼎甲”。而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均為民間的 習慣用語,並非官方用語。

狀元這個稱呼起源於唐朝。原來,唐朝的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准,這份狀子裏的頭名當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官員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不雅了,於是改稱“狀元”。

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故別稱“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 也別稱“鼎元”。古代考中狀元並非易事,一旦高中狀元,披紅掛彩、敲鼓鳴金、騎馬遊街、前呼後擁,很是威風。

至於“榜眼”,是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榜眼”之名要晚于“狀元”,據《稱謂錄》記載:“榜眼名目,始於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兩名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為榜眼。後以第三為探花,遂專以第二為榜眼。”

唐朝是並沒有榜眼的稱謂,卻有“探花郎”一說。唐朝的新科進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時正是京城長安杏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為了盡情慶賀自己中第,要舉行一場遊園盛會,稱為“杏園宴”。

挑選進士中兩名年少英俊者為“探花使”,負責到各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於是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郎”。也就是說,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進士中年齡最小的兩個人,與殿試取得的名次沒有任何聯繫。到北宋晚期,第三名進士才改稱為探花。

因此,據此推論,狀元、榜眼、探花被稱為“三鼎甲”應該始於南宋。“三鼎甲”寓意鼎之三足,在科舉考試中,鼎甲是進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三鼎甲”是十分難得的榮譽,被稱為“天子門生”,是古代成千上萬舉子夢寐以求的目標。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3-1-13 02: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真係好希望高中。不用頭甲,同進士都得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14 11:18: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premierfong #2 的帖子

祝福你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14 11:26:3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3 2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