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havreyl 於 2012-10-22 08:25 編輯
行業背景
物流概念衍生自軍事後勤補給及傳統運輸行業,它有系統地把多個貨物供求者間的獨立活動,如採購、倉儲、運輸和配送等連結起來,環環緊扣,串成貨物供應鏈。物流服務業涉及範圍廣泛,除了海、陸、空運輸外,還有貨物儲存、資訊傳遞、資金運用和安全保安等多個範疇。要確保優質的物流服務,實有賴供應鏈內各公營及私營機構的相互合作。
物流業是八十年代的新興行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貨運模式已變成了現代的物流運作模式。目前,物流服務的效率及水平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香港是一個國際都會,大規模的現代物流中心已取代了傳統的貨運中心。2007年,物流業僱用超過210,000人,佔香港就業人口約6.2%,對香港的經濟貢獻約為5%,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香港不但有世界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完善的營商制度和先進的基礎設施,還有遍及全球的貿易客戶網絡的優勢,使香港成為亞洲的主要國際貿易中心,更催生了香港的物流服務行業,為龐大的國際貿易活動提供高素質的物流服務,香港亦因此成為國際物流樞紐城市。
目前香港有超過80家海外及內地貨輪公司提供海運服務,每星期約有450航班,目的地遍及全球超過500個港口,更有近千家高質素的航運服務企業在香港經營,業務包括海事保險、海事法律、船舶經紀、船舶管理等。到2007年 12月止,在香港船舶註冊處註冊的船舶數目已超過1,300 艘,註冊噸位超過3,800萬註冊總噸,位列世界船舶註冊前五名之內。而香港船東擁有的貨運船隊規模亦很龐大,據香港船東會於2007年底的統計,其會員擁有或管理的船舶已接近6,000萬註冊總噸,使香港躋身世界十大航運中心之列。在海港方面,貨櫃處理設施是現代物流業的關鍵基礎建設。香港現時共有9個貨櫃碼頭,24個深水泊位,每年處理貨櫃總數逾2,0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而貨櫃起卸效率是全球最高的貨櫃港之一。除貨櫃碼頭的港口設施外,香港還有中流作業區、內河貨運碼頭、公眾貨物起卸區、海港碇泊處等不同設施,處理貨櫃及其他不同類型的貨物。
時至今日,香港憑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開放的貿易政策、簡易的清關手續、健全的法律及金融制度、優秀的物流人才,成為區內重要的國際海運物流樞紐。不少跨國企業均選擇香港作為儲存、管理和運送產品及獲取增值服務的理想基地。此外,香港為珠江三角洲的大量廠商提供物流服務,配送其進口高價原料、零部件及製成產品;這些廠商的國際銷售商亦以香港為銷售及存貨樞紐,享受香港提供的供應鏈管理服務。
貨櫃運輸不但對本港極為重要,對全球工業發展最蓬勃地方之一的華南地區,亦同樣重要。香港處理的貨櫃運輸業務,超過八成的貨物與華南地區有關。隨著珠三角地區多個港口的貨櫃碼頭相繼投入運作,海運業將面臨一定的挑戰。儘管香港部分遠洋轉運貨物已分流至其他地區,亦需面對來自華南地區港口的競爭。但是,內地的經濟持續發展及泛珠三角地區與香港的商貿聯繫逐漸加強,預料對香港海運業的長遠發展製造有利環境。
行業目前情況
海運物流業在香港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過去十多年,香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之一。2007年的港口貨物吞吐量約為2.45億公噸,其中約七成由遠洋輪船運載,其餘三成為內河船隻運載。2007年,香港港口共處理約2,4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其中約1,732萬個標準貨櫃由位於葵涌一帶的貨櫃碼頭處理,佔全港口吞吐量 72%,餘下的28%貨櫃則是在中流作業區、內河貨運碼頭、公眾貨物起卸區及其他貨倉碼頭處理。香港港口除處理貨櫃外,亦利用中流作業及各類特殊碼頭處理其他不同類型的貨物,包括石油及石油產品、煤及其產品、鋼鐵、石料、沙礫、樹脂、塑膠物料、機械、金屬物料等,其貨量超過5,500萬公噸,約佔港口貨物吞吐量的五分之一。
對於未來的預測,根據香港特區政府2004年公布的「香港港口規劃總綱2020研究」指出,香港在海運市場拓展的策略首先是爭取華南地區直接貨物的市場佔有率,其次是爭取國際轉運的市場佔有率。若能成功推行該規劃總綱中的策略,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香港的貨櫃吞吐量分別可超過2,700萬和4,0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
香港雖然擁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先進設施及其他配套服務的優勢,但香港的海運業務也正面對著越來越大的競爭。香港主要貨源的華南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基礎建設不斷發展及擴充,港口及基建設施發展迅速;香港的貨櫃服務收費比內地港口的收費為高,因此,香港的海運物流服務業必須時刻保持靈活性,才能有效地應付來自不同方面,特別是在中國南部的競爭。
在目前的經濟環境,香港已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收窄與鄰近地區的海運成本差距。業界開始從保留或吸引新客戶、提供有效及務實的物流方案、尋求服務轉型、探討技術提昇和發展高增值服務等方面提高競爭力,強化其競爭優勢,包括應用資訊科技和專業科學管理等,使海運企業能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率、更多元化的服務,吸引更多客戶使用香港的海運物流服務,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現代海運物流中心。
除了外部競爭外,香港海運物流業發展還面對著不少挑戰,包括︰如何把部分傳統運輸企業轉型至現代物流企業、電子物流應用系統仍需進一步優化、如何減低經營成本等。另外,香港海運物流業的內在問題亦不容忽視,例如:香港內部道路網絡、港口設備佈局、各種運輸設施之間的銜接和配套也有不少可改善的空間。由此可見,雖然香港發展現代物流業具有一定的優勢,但面對著競爭激烈的經營環境及傳統運輸企業的轉型,香港特區政府和業界仍需不斷努力,採取相應的措施,克服及解決各種困難,以保持香港海運業的持續發展。
香港的海運業正處於轉折點,華南地區的出口貨物處理日漸分流至深圳及鄰近各個港口。珠三角的港口規模日趨擴大,處理貨物能力將大幅增加,附加價值服務、投資及工作機會亦相繼轉移。香港要保持國際海運樞紐的地位,必須在供應鏈管理、優質服務及更具效益及與時並進的物流方案上有前瞻性的方向。
面對競爭環境的轉變,各海運經營者均投放資源以改善資訊系統,提供即時的貨物追蹤,向客戶提供資訊,提升服務質素。有些更與其他運輸服務供應商組成聯盟或合併,發展門對門的多式聯運服務。由於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不少船公司亦組成貨運聯盟,以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船公司通過共用船隻,可擴大服務範圍、增加班次及航線,提供更靈活的服務。
為鞏固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業界加強溝通,在諮詢機制作出改組,相繼成立香港航運發展局及香港港口發展局等機構,更於2001年12月成立香港物流發展局,向業界進行諮詢工作,吸納業界意見來制定未來政策;同時為持份者提供一個平台,商討及協調推進物流發展。為了提高香港海運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政府提出多項措施協助本地的海運物流業發展,包括調低香港商船註冊費及噸位年費、簡化驗船要求、船舶註冊程序電腦化、簡化各類船舶進出港口手續、與多個主要貿易夥伴訂立避免雙重徵稅的安排、減輕香港船務公司的稅務負擔等。此外,實行口岸全日通關、客運貨運分流處理、應用統一電子艙單、綠色貨運通道等一系列措施,使貨物更順利過境。深港西部通道建成,香港跨境交通設施的流量的以提高,兩地間的物流瓶頸大為紓緩,加強了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連繫,吸引更多的貨源,促進海運業的發展。
隨著內地的高速發展,外貿增長強勁,經香港轉運的貨物處理量預料也將保持穩健增長。據聯合國亞太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一項研究指出,內地將在2011年成為亞洲最大的海運市場。因此,香港需要與內地緊密連繫,以保持海運業的持續發展,加強與鄰近省份在貨物和人才方面的流通。自2005年起,香港的企業可透過採取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在內地設立獨資公司,提供不同類別的海運業務,其中包括船舶管理、集裝箱站和堆場服務、無船承運業務及港口貨物裝卸。CEPA更允許香港的企業經營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拖船、簽發提單、結算運費、訂立合同等服務,使香港海運服務經營者進入內地市場有更大的靈活性,促進與內地的合作,提高香港海運業的競爭力。
國家「十一.五」的規劃亦與香港的海運物流發展息息相關。「十一.五」的規劃說明,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須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等方面,著手安排宏觀物流網絡的合理佈局。中央政府亦在政策文件中,明確支持香港的國際物流中心地位。所以,香港政府和業界應群策群力,為國家作出貢獻,配合國家的發展。業界在《「十一.五」規劃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報告和建議行動綱領中,提出多項有關物流及基礎建設的具體建議,例如優化跨境交通網絡、協調鄰近地區發展,並建議減低運作成本、提升物流科技、加強人才培訓等,以拓展市場,提升香港的國際海運及物流中心地位。
香港海運業主要由遠洋輪船公司、海運貨運代理、貨櫃碼頭、中流作業、船務代理等不同企業組成。香港政府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海運物流業於2007年僱用約85,000名員工;其中超過22,000名員工從事有關海運貨運代理業工作。從職務上分工,主要分為行政管理、市場營銷、貨物處理、交件處理、技術及專業支援等;從職級上分工,主要分為管理、督導、操作及行政支援等。總而言之,各方面人才的培訓及發展,需配合知識型、高增值和全球化的社會發展。在日益加劇的競爭下,香港物流業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以增加行業的競爭力、靈活性及服務質素,因此,物流從業員須擁有高技術、良好溝通能力、具創造能力及世界視野等特質,才能與其他因素配合,成就香港為世界海運中心。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