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份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
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
《周易‧繫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聖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於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於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於有限數理範圍,類比歸納法適用於無限數理範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借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恒;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聖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現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於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裏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像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裏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彷彿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為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歎之餘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並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勢(象)三部分組成。
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於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裏,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只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並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於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衆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干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宮、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於陰陽、五行生剋之理,即以巒頭為重,諸如:晉人郭璞《葬經》;元明以後,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諸如:邵雍“卦氣運會”之說盛極。 中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
中國風水學按照應用對象:又分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佈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家的擇址佈置。 中國風水學對於住宅所處環境不同,又有所謂井邑之宅、曠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區分,如《三元地理》,在風水學應用上,又各有所側重。對於曠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係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並舉。
中國風水學的形勢派,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氣派,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理論,並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現場操作工具棗羅盤,確定選址規劃方位。中國風水學無論形勢派,還是理氣派,儘管在歷史上形成了衆多的實際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須遵循如下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
風水理論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現在有學者將風水學又具體歸納為這樣一些原則:
【整體系統原則】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産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份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髮,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 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欄式竹樓居住。《舊唐書 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幹欄。”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確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嶽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餘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裏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的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 ,從山腳一起到山腰。長江中上遊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份考慮到特定的風水環境,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像環曲的城牆,有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項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六朝古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鍾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啓有詩贊日: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係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崑崙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云:“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崑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幹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台門弟。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像臣僚簇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云:“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産、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把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沈遲速,就可知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顧之憂,而後福乃大。
【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學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是科學的。地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土壤中含有元素鋅 、钼、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云:“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云:“凡錫産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徙。"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係,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 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産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第三、 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 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 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地磁,《管子 地數》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針,皆科學運用地磁之舉。風水思想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根據不同的地質形態,分別採用順逆縮綴開穿離沒對截犯頓十二種點穴方法。楊筠松在《十二丈法》指出:“直衝中煞不堪扡,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裏住戶的干擾。 第四、 是有害波的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複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以上四種情況,舊時風水師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採取迴避措施或使之神秘化。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嚐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水質分析原則】
怎樣辨別水質呢?《管子 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顔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嚐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云:“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怕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藥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 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硫赭,以塗牛馬無病。” 雲南騰衝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巨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士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莊的。 中國的絕大多數泉水具有開發價值,山東濟南稱為泉水城,福建省發現礦泉水點1590處,居全國各省之最,其中可供醫療、飲用的礦泉水865處。廣西鳳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白,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變味。江西永豐縣富溪日鄉九峰嶺腳下有眼一平方米的五味泉,泉水有鮮啤那種酸苦清甘的味道。由於泉水是通過地下礦石過濾的,往往含有鈉、鈣、鎂、硫等礦物質,以之口服,沖洗、沐浴,無疑有益於健康。 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