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粱酒是中式白酒的種類之一,而中式白酒,則堪稱是全世界最為繁複的蒸餾酒工藝。台灣喝高粱酒的人口眾多,但是知道高粱酒是怎麼做出來的人,卻是鳳毛麟角,本期酒訊專題報導,特別揭露一下高粱的生產過程,希望喝高粱的人,可以更深入了解高粱。
台灣酒類依其製造方法可概分為釀造酒、蒸餾酒及再製酒三大類,高粱酒屬於蒸餾酒,在中國的蒸餾酒系統中,概可劃分為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五大類,而在台灣地區所產的高粱酒,則比較偏向於清香型。
麴乃酒之骨 攸關酒質的重要元素 無論是蒸餾酒或釀造酒,製造過程都離不開發酵,而在中式白酒的範疇中,讓原料發酵產生酒精的催化劑就 是酒麴。酒麴中含有如根黴菌、毛黴菌、酵母菌等許多對釀酒有用的微生物,根黴菌和毛黴菌有很強的糖化澱粉能力,這使得不具糖份的穀類得以糖化,接著酵母菌吃糖產生酒精及二氧化碳,這便是發酵產生酒精的基本原理。
製麴可以說是中國人釀酒的最高核心技術,因此又有「麴乃酒之骨」的說法,如果做不出好的酒麴,就沒有辦法蒸釀出好的酒。
麴依形態分為固體麴和液態麴。固體麴又依外型分為「塊麴」與「散麴」。塊麴中,大塊的叫「大麴」,小塊的叫「小麴」,原則上大麴原料為麥類,小麴為米。散麴則以米糠等熟料接上純種黴菌所培養而成。液態麴是為了提升製酒的便利性,以阿米諾法生產,強調生長快糖化力強的菌株。
目前製造高粱酒所使用的麴,原料皆為生料小麥,經磨碎、添加水拌勻後,壓成麴塊,在適當溫度溼度條件下進行培麴,供釀酒使用時再將其粉碎。
製麴的環境與過程,會決定麴的香氣、微生物種類和酵素特性。大麴在培製時,由於裡面的微生物會產生熱能,且採自然散熱,依其升溫可達到的溫度分為高溫麴(60度以上)、中溫麴(50-60度)與低溫麴(50度以下)。 台灣使用中溫麴塊,香氣較清淡,酸度較低,糖化力、發酵力較強,釀酒出酒率高,至於離島的金門則是使用高溫麴,因此所生產的高粱酒香氣較為濃重。
製麴流程
小麥→粉碎→和水→壓塊→培麴→儲存→粉碎→酒麴
對話框:
1.將研磨好的麥粉送入攪拌機內,加適度的水攪和調勻成麴麵。
2.麴麵進入圓形或方形模具中以自動化機械壓實成型,接著將製成的麴塊脫模。
3.將麴塊放入培麴室中的麴架上培養。室溫的精準掌控為首要工作,並透過「翻麴」(將麴塊翻轉)使麴的兩面溫度平均。整個培麴的工作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4.培麴結束後將麴塊送到麴庫堆疊存放,需要使用時再磨成麴粉。
小標=高粱製程圖
麴塊 ∣
高粱米→浸泡→蒸煮→形成高粱飯→冷卻→拌麴→第一次發酵→第一次蒸餾→一道高粱 (酒醪=酒母) 醅料(未使用完全的澱粉) →冷卻→拌麴→第二次發酵→第二次蒸餾→二道高粱醅料(未使用完全的澱粉) →冷卻→拌麴→第三次發酵→第三次蒸餾→三道高粱 →將其調和→貯存陳熟→勾兌→灌裝
1. 浸泡與蒸煮:穀類澱粉通常以澱粉粒的形式存在,酵母無法直接利用,因此需加水浸漬以及加熱使澱粉粒膨脹、糊化,形成高粱飯後才有辦法使用。
2. 冷卻:傳統將蒸熟的高粱飯在鋪上塑膠布的地面上,放冷至20-25度即可。這項作業已由電腦自動化管理的冷飯機取代。
3. 拌麴:將已磨碎之麴粉拌入已放涼的高粱飯中,所需的麴量視麴的品質優劣,約為原料高粱的18%至22%。
4. 發酵:將已拌好麴的高粱飯倒入發酵槽,盡量密封,這道程序稱為「下缸」,下缸1至2日須翻醪1次,以促進菌種繁殖,再密封直至發酵完畢,並形成酒醪。
5. 蒸餾:取出酒醪放入蒸餾鍋進行首次蒸餾,首蒸之後剩下的酒渣再拌入6%的麴粉發酵,重複翻醪、蒸餾第二次,最後再將剩下的酒渣加入5%的麴粉,重覆相同動作,進行第三次的發酵和蒸餾。
6. 貯存陳熟:因新蒸餾的酒中含有許多不舒服的氣味,為了提升酒的品質,須經由貯存過程將新酒味及雜味淡化。
7. 勾兌與灌裝:勾兌即調和,須確定勾兌完成的酒質已達一致性後,才能進行灌裝。
目前台灣地區生產高粱的酒廠分布於金門、馬祖南竿島、馬祖東引島、台中、嘉義、雲林、台南等地,皆以精工製造,主要差異在於原料、發酵工藝、釀造水源、酒精濃度、勾兌功力、窖藏時間等因素,每一環節的 重要性皆不可忽視。這是中式白酒的魅力,深受大中華地區廣大品飲族群的喜愛,從試探到理解,只要愛上高粱便難以戒除品飲的嗜好。
高粱小常識
高粱為什麼使用小麥作麴?
麴的存在是為了使各種微生物生長,古人為了製作出一大塊的麴,在北方曾經使用過大麥加碗豆的作法,但成品不足以結成塊狀,傳至中國南方時,便以土法煉鋼將小麥拿來做試驗,發現非常適合,此後高粱製麴便使用小麥。
三次蒸餾一定比較好嗎?
因高粱以固態發酵,發酵時水份不足,且高粱穀皮較厚,一次發酵無法將澱粉使用完全,因此需要二次或三次發酵、蒸餾的過程,發酵次數依據澱粉使用完全與否作為衡量標準,但二次或三次並非全然代示品質高低的佐證,這頂多是每一間酒廠對於澱粉使用程度的差異。
什麼是二鍋頭?
高粱飯拌麴所蒸餾出來的酒精具有度數上的差異,酒精濃度較高約65度以上稱為酒頭,60至55度稱為酒心,55度以下稱酒尾(以上數據依各家酒廠略有數值上的差異)。所謂的二鍋頭便是第二次蒸餾時的酒頭,酒 體較強勁有力。 台灣與中國在二鍋頭的製程上並無差異,主要是菌種,以及澱粉利用比例的區別,因中國高粱會再添料、加 菌,而台灣只有加菌的動作,因此在口感上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同樣是二鍋頭,但台灣所生產的較為高檔。來自: iPhone客戶端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