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皇帝則是偷偷摸摸地縱欲,如微服外出冶遊。清朝時,作為離宮的圓明園未受到這種制度的約束,所以乾隆帝就常到離宮去搞“性自由”了。 按說,封建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怎麼過性生活還要受限制?這是因為,如果違反了祖訓、古制,大臣們就會進諫,而在性生活問題上被臣下說不規矩,那是相當丟臉與難堪的。這些皇帝儘管實際上荒淫無度,但真正願意背一個“淫”名的畢竟很少。整個明朝,只有武宗全然不顧這些制度,肆意淫樂。而有些皇帝則是偷偷摸摸地縱欲,如微服外出冶遊。清朝時,作為離宮的圓明園未受到這種制度的約束,所以乾隆帝就常到離宮去搞“性自由”了。 在內廷和宦官並列的是女官,她們的聲勢從表面上看雖然不如宦官,但是即使是身兼重職的宦官如果不和女官合作,也無法充分發揮其影響力,有許多壞事,都是女官和宦官勾結而形成的。 明朝的公主下嫁後,就遷居宮內的十王府。這時,皇帝就會派給她一個貼身服侍的老女官,這個老女官被稱為“管家婆”,對許多事有相當大的管理權。駙馬如蒙公主召見,從皇城宅第前往宮中去敘夫妻之情時,面臨的最大難關就是這個“管家婆”,必須重金賄賂。因為如果沒有“管家婆”的傳達,駙馬就無法見到公主。 這樣,就出現了不少不幸事件。明神宗胞妹的丈夫就是因為對女官賄賂得不夠,所以無法會見公主,最後患神經衰弱症去世,公主也只好守寡一輩子。還有一次,神宗最寵愛的一位公主召駙馬入宮,當時老女官正和她相愛的宦官飲酒作樂,駙馬未經她的傳達,就擅自入宮。老女官知此事後,非常生氣,便趁著醉意把駙馬趕出宮外,又把公主狠狠地責罵了一頓。公主氣憤難平,打算第二天去稟告母后,但想不到老女官已“惡人先告狀”,公主反被母后痛斥。被趕出宮的駙馬想入朝替自己申辯時,那個和老女官相好的宦官和他的一夥人已守候在門外,把駙馬打得渾身是血。這件事鬧大了,最後,駙馬被冠以無禮之名,送入大學進修,並且罰他三個月內不準進入宮廷;老女官則轉任他職;那個宦官卻沒有受到絲毫責備。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到宦官與女官們跋扈到了何種地步。 宮廷中除了女官以外,還有穩婆、奶婆和醫婆。穩婆就是收生婆,平時也常叫“老娘”,按照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二的說法,宮廷所需的穩婆都要在民間收生婆裏預選,然後把預選出來的穩婆的名字登記在冊,以備需要時選用。被選進內廷的穩婆除了接生以及選奶口(乳娘)時看“乳汁厚薄,隱疾有無”之外,還在宮廷選美時起著重要作用,不僅要參預辨別妍媸,而且要對女性作裸體檢查,如皮膚、乳房、陰部等,在貞節觀十分盛行的明代,還要檢查選入宮內的女子是否處女。《漢雜事秘辛》中所講的梁瑩選後以前被吳姰裸體檢查的事,則是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 東漢第十一任皇帝劉志要娶大將軍梁冀的小妹梁瑩為後,那時梁瑩15歲。經劉志派遣,宮廷女官吳姰去梁家對梁瑩進行體檢。吳先檢查梁瑩走路是否正常,梁瑩輕移細步,舉止優美。吳再摘其耳環,解其發髻,看有無脫髮現象。繼而檢查其關鍵部位,脫盡衣褲,但見梁皮膚滑膩,冰肌玉潔,證明無皮膚病。乳房已發育隆起,說明性生理髮育正常,並與年齡相符。肚臍稍陷,能容下半寸珍珠,屬於優美型的肚臍。以後,吳又請梁躺在床上,檢查前後陰處,見後陰、肛門沒有痔瘡,前陰也發育正常。吳還一無遺漏地檢查了梁的腋窩與腳底,結果是一切正常而優良,於是梁瑩就合格地成了劉志的皇后。 這種檢查,到了明代更擴大化了,常常是大規模地進行的。例如天啟元年(1621年),16歲的明嘉宗按慣例將舉行大婚禮,於是在全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朝廷派了多路人馬到全國各地物色出13歲至16歲的淑女5000人,在付出一些銀幣作為聘禮後,就責令其父母在正月裏把她們送到京師(北京)待選。 在京師集中後,皇帝分遣太監進行第二次挑選,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好,逐個察看。第一批淘汰了1000名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女子。次日,留下的女子們仍像上一天那樣列隊,太監們以極挑剔的眼光察看她們的眼、耳、口、鼻、頭髮、皮膚、頸項、肩膀、背部,只要有一處不合規定,就立即除名。繼而又讓她們自報姓名、年齡、籍貫,以觀察她們的音色和神態,如果口齒不清,嗓音粗濁,或應對慌張的,又須出列,這樣又淘汰了2000人。第三天,太監們以尺量那些秀女的手腳,再叫她們走幾十步以觀步態,再除去1000名不合格者。那最後1000人又被一些穩婆帶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經過又一番令人難堪的折騰之後,入選者只餘下300人了。這300名女子被禁在宮中一個月,由專人熟察她們的性情言論,進而判定她們的性格、作風、智愚與賢惠否,通過這一過程,挑出了被認為是“秀色奪人,聰慧壓眾”的佳麗50人,即被熹宗封為妃嬪。5000人中只選50人,可謂百里挑一。在挑選過程中,穩婆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當時除宮廷外,官府也少不了穩婆,如辦案時驗女屍,常由穩婆出場以檢驗私處;對於女子遭人強姦,也總由穩婆進行探驗 清朝二百多年間,先後有十二位皇帝統治著這個泱泱大國。無論是一代聖君康熙帝,還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對它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來源:鳳凰網歷史) 從左自右依次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1874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憲宗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