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92|回覆: 1

1644年到1840年:滿清到底在幹甚麽?

[複製鏈接]
簽到
291
發表於 2012-8-25 12:26: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殺人
  2,文字獄
  3,推行愚民政策
  4,修園子,建圍場,然後去游玩
  5,剔發

  二百年,漫長而又無謂的“輪回”
  從1644年明朝滅亡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相距長達196年,然而在這近二百年的時間裡,滿清貴族統治的中國走了一個漫長而無謂的“輪回”。而這次輪回點對於二百年前的區別在於: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被動挨打受奴役的噩夢剛剛開始,在整個地球上,華夏民族開始淪落為一個長期受宰割、受壓迫的巨大整體。
  在當今不少人對康熙雍正乾隆們所謂“政績”、所謂“盛世”、所謂“千古一帝”而嘖嘖稱嘆喋喋不休之時,向這些文化群小們當頭棒喝:一群當不夠奴才的混蛋!    
極端無私的專[和]制讓國家民族沒有機遇,滿清統治者整體上的“憂患意識”比較強,只是這“憂患意識”首先考慮的並不是國計民生和國富民強,而是將一姓一族之私凌駕於國家民族之上,關心的只是如何讓其滿清政權“穩定、穩定、再穩定”,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機遇也就必然接二連三地“濤聲遠去”了,正可謂極端無私的專[和]制讓國家民族沒有機遇。  
  唐宋以來,造船航運業不斷是中國的強項,然而到了清朝,中國造船航運的步伐大大停滯以至倒退了,其原因大多也是為了“穩定”――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應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當然,“無許片帆入海”的原因是為了“穩定”,因為那些不肯歸附的、繼續抵抗的乃至逃亡他國的漢人,大多與大海有關,與帆船有關。  
  順治十八年(1661)秋,清政府厲行遷海政策,為配合消滅海上的抗清勢力,拿出了“堅壁清野”式的絕招:清庭命令濱海居民遷移內地,還派出大量的官員到各地監督遷移,結果從遼東至廣東的萬裡海疆,沿海居民被強行內遷三十裡,史書上描寫當時的境況是“燔宅舍,焚積聚,伐樹木,荒田地,婦泣嬰啼,流民塞路,民死過半,慘不可言。”然而,為了“穩定”,滿清統治者顧不得這些。  
  1684年是康熙二十三年,這一年應該是廣大清朝漁民們歡欣鼓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全國解除海禁。解除海禁的原因是清王朝清除了“心腹大患”――繼幾年前平定以吳三桂為主的“三藩之亂”後,與過去的一年攻取對岸的台灣,消滅了割據那裡多年的鄭氏政權。海禁是解除了,但航海行商並不成功,清政府連續出台了很多的條條框框,如不許大船出洋了,不許商船往南洋呂宋等處貿易了,不許將船賣給外國了,不許多帶口糧有越額之米了,以及出洋後不准留在外國了等等。為了令行禁止,請政府派出派水師巡查,違禁者嚴拿治功。治功下手也極重,如對將船賣與外國者,造船與買船之人皆立斬;而對所去之人留在外國的境況,他們將知情同去之人枷號三月,同時行文外國,令其將留下之人抓捕後立即斬首。  
  能夠看出,清朝制定出那麼多細致的商船出洋條條框框,不少出於國家安全的需要,但終究有些不大氣。就連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晚年時也對此耿耿於懷,因為蘇州船廠每年造船出海貿易的多達千艘之多,而回來的不過五六成,清庭就派兵船前去攔截去南洋的船只。康熙帝還預見性地諭告天下:“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所言。”現實雖被他倒霉而言中,但他並沒有想出以後御敵的良策,大概僅僅是如何能長期穩定地統治國內的漢人,如何讓君臨天下的接力棒在這片廣袤的大陸上不斷地傳下去,就令他十分頭痛了。  
  對於航運貿易的禁與行,清庭也有多次反復,在他們的心裡,雖然貿易能帶來不少稅銀,但大海和帆船分是帶來一些“不安定因素”,以至就連國內範疇內的海運實行與否,直到1811年的嘉慶十六年還在爭論,一些大臣以至一口氣說了海運的十多項“弊端”。直到十五年後的道光六年,國內海運一事才有轉機:這年二月,海運至津。江蘇試行海運米船,共九百余艘,運米一百一十二萬二千余石,於二十九日進入天津海口,極為成功,海船卸米後,往奉天買豆南運。  
  一些事也夷非所思,如有一年嘉慶皇帝傳諭到泰國國王那裡,禁止再由中國商民代該國商船營運。因為泰國人不習營運,所以多雇佣福建、廣東一帶的人駕船。將泰國的東西運到中國的港口,前往時再帶走中國的貨物到泰國。但就是這樣一種今天看來兩好、雙贏的方式,皇帝仍然插手阻攔。為什麼阻攔呢?我鬥膽推測:是顧及大清朝的體面,還是對漢人和他國異族有所防備?費正清是著名的西方中國問題觀察家,他在細致論述了滿清統治現像後這樣結論:“歸根到底,他們是傾向倒退,眼光向裡,防守和排外的。”在礦產業方面,滿清統治者的做法與航海貿易極其類似.
  農是根本,這的確不錯,然而死死抱住這一條,讓民眾老老實實地運營土地,限制商業,不准開礦,卻成了滿清統治者的一種“傳家法寶”。為開礦一事,滿清統治者的心態十分猶豫,從動機上來看是盡量限制,為此從清初不斷爭論到十九世紀初,開礦與禁采,反反復復,分的原因是民間的渴求極強,而清庭的擔心顧慮也極深。這種擔心顧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現在影視媒體上被吹得渾身發光的雍正皇帝,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否決了兩廣分督有關在廣東開礦的奏請。在傳諭中,先是講了一通“養民之道惟在勸農務本”之類的大道理,接著就說礦場是“各省游手無賴之徒望風而至”的場所,必然會難辨*良,成為不安定因素。對於開礦帶來的稅收,做為皇帝的他根本是看不上的,因為“朕富有四海,何藉於此?”  
  滿清統治者們對開礦一事十分謹慎,除擔心礦場雜人易生事外,還擔心開礦很衝了他們的“龍脈”和“地氣”。如乾隆五年允許召商采煤,而大臣說服皇帝的理由首先便是“無關城池龍脈”。需要說明的是,允許采煤的這一年已經到了1740年,距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已經近一百年! 
  但不要以為此後在開礦上就一路綠燈,一朝天子一朝思路,1799年的嘉慶四年,乾隆剛死不久,嘉慶皇帝就下令禁止在畿輔開采銀礦,理由酷似他的爺爺雍正那一套。歷史真會玩戲法,直讓後人感到悲哀與無法! 
  其實不光航海貿易和礦產,其實很多事物如能正常發展,都可成為突破口,進而成為民族自強的一種機遇。如1840年代的英國之於羊毛紡織,結果就成了其工業革[和]命的導火索。但是,滿清統治者絕對不要什麼革[和]命的導火索,哪怕從此這個民族一躍會跳入龍門!不,滿清統治者們夢寐以求的,是其膝下永久跪著時辰願為其肝腦塗地的億兆臣民,永久舒舒服服地當著那被擁著、抬著、呵護著的“主子”。  
  
鳥槍這件事 
 
  鳥槍這東西,到了乾隆時期其制造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一些地方設立了“民壯”(大約是民兵一類)以協助軍隊,民壯們的武器不似軍隊一樣要求規範一致,於是有人已打上了鳥槍的主見。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乾隆皇帝下令全國停止民壯演習火槍(鳥槍)。起因就是山東剛剛有人造反,幸虧他們沒有鳥槍在手,故而很快就被剿滅。  
  但鳥槍的能力是顯而易見的,於是一個叫高晉的分督上奏請對武舉考試進行改革――將舞刀改用鳥槍,以中靶多寡定成績。這真是一個好主見,但乾隆皇帝“深思熟慮”後卻否定了這個建議,不許武科改用鳥槍。他傳諭說鳥槍是制勝要器,民間不宜演習多藏。他舉例便是上面山東的那個例子,繼而說如武科改用鳥槍,武生必將時常進修打靶,民間私買火藥、鉛丸的事兒就難禁止了,天下也就難管了。於是“高晉所奏,斷不可行。”  
  細想起來,乾隆說的的確有理,國家的“穩定”也的確應該限制鳥槍。但他的這種“深思熟慮”明顯是針對了國內,而對來自國外的要挾則沒做什麼考慮。這生怕就是幾十年後中國與英法軍隊對陣時,我們從歷史電影裡痛苦地看到:在對方的槍擊下,徒有忠勇愛國之心的清軍將士如鐮刀下的稻草般倒下,而清軍能夠擺出的還擊樣子,除了那類似於二百年前明朝的土炮(炸出的火藥射程極其有限)外,大量的就是沿用了數千年的弓箭和刀劍戈矛了。我想,這一點,也許乾隆未曾料到。進而再想,如果乾隆地下有知,也未必後悔,因為此後其滿清的王祚終究還延續了60多年。  
  在滿清統治者看來,危及他們政權的還有甚於“鳥槍”的,這就是漢人學問分子裡少數人的異端思想,有了這些思想將必然生出反骨,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的“文字獄”,便有了無數株連無辜、驚草木而又泣鬼神的“殺無赦”。滿清統治者對異端思想的警惕性格外高,其實在清初的康熙二年(1653年)就有莊廷龍(加金字旁)一案,但文字獄的真正興起則在康熙晚期。原因也很明晰:康熙大帝在消滅南明永歷政權、平定三藩和滅亡台灣鄭氏集團這些玩“槍杆子”的對手後,讓他放心不下而又急需整治打擊的,就是那些念念不忘明朝故主、時時冷言譏諷滿清出身與時政的“筆杆子”了。 
  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獄起。這位安徽桐城的才子,怎麼也不曾想到,本人九年前出版史料書籍,只是因為采用已死去的一位明朝遺老書中所載明桂王的事情,用了南明永歷年號,就被檢舉揭發,為康熙大帝所怒,結果在兩年後被橫屍街頭;而那位死去的遺老即方孝標也沒逃幸運,被戮了屍,還有不少同族人遭到了牽連,其中就有因而入獄而寫出《獄中雜記》的方苞。  
  更為著名的文字獄便是雍正年間的呂留良案了。與上案雷同的地方在於,呂留良同方孝標一樣,同是明朝有節氣的遺老,同是在著述中具有對滿清有大不敬的地方,也同是在死後多年才由他人牽連案發的。只是該案在審理過程中極富一些戲劇性,雍正要案情的主角留下做活口,其目的是由他來口誅筆伐來批評指正和指導,以顯示本人的英明和大度。他的這一手並不高明,以至連他的兒子乾隆看來都覺得裡面的漏洞不小,於是雍正當時發往地方政府的雄辯大做《大義覺迷錄》被收回了,於是當時“被貓放生的老鼠”又被重新抓了回來,還是照殺不誤。  
  根據史料上記載,清朝文字獄眾多,著名的除上述例子外,還有查嗣庭、胡中藻、王錫侯、徐述夔等案,而其他大大小小的案子更是不可勝數。案中被株連的人眾多,遭受的處罰也讓人大開眼界。如死人被開館戮屍,活人被凌遲、斬首、絞死,親屬遭遣戌,婦女被入官等等。這裡面,有死不喊冤的,但更多是被牽連的無辜。其實滿清統治者們也未嘗不知道裡面多是冤死的魂,如出題“惟民所止”被誣為就是“雍正無頭”的考官,如隨便題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秀才,如自號“古稀老人”但不知此號已被乾隆皇帝“專用”的官員,雖然全家哭喊求救的冤聲動天,雖然眾多的旁觀者們也覺得冤情深重,但清政府仍然要“殺無赦”,他們要的就是“寧肯錯殺一千不讓一人漏網”式的“震懾力”。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2-8-25 13:02:17 | 顯示全部樓層
同意, 滿清是一寄生蟲, 妄想統治中華千秋萬世,
但現在看中共, 性質竟然相似, 只關心其統治是否千秋萬世,
不過若回看歷史, 只是統治者的主觀願望.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14 05: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