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敦邦畫筆下的“山中宰相”陶弘景
近日,“延遲退休”的說法令人關注。其實,人上了年紀,退休還鄉,自古便是如此。
《尚書》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鄉里。”致仕,就是官員辭職歸家。史志常見“致政”、“休致”、“請老”、“歸養”、“乞骸骨”等語,均指退休之事。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漢朝,發展于唐朝,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各朝大致規定文官七十、武官六十退休。但自明朝起,破除了古制,將退休年齡提前了十年以上。
如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
清朝文官,六十歲令致仕。武官則不然,副將以下,年滿六十,概予罷。低級武官,退休更早,參將五十四,遊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六十歲退休,遂相沿至今。
但也可以申請提前退休的,如唐朝規定“老病不堪厘務者,與致仕”,若身染疾病或者受傷者,未到退休年齡也可以退休請俸;明朝亦規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軟弱無效能的官吏,可隨時勒令退休。
歷代的賢達之士,一到退休年齡就主動請求退下來,有的甚至年齡還不到,也提前請退。許多人還以詩言志,留下不少膾炙人口、妙趣橫生的“退休詩”。
曾封晉安侯的南朝梁代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自號“華陽隱居”,過起了逍遙的隱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後,派人請他出山做官,他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悠閒自在地吃草,另一頭卻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
他還在畫上賦詩曰:“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閒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閒落得用鞭抽。”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雖沒能請他出來為官,但還是經常以書信方式請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被後人稱作“山中宰相”。
據宋朝陳鬱《藏一話腴》載,宋天禧末年,時任蘇州太守孫冕“已及引年”(古代官員申請退休稱為引年致仕),“大書一詩于廳壁,拂衣歸九華”。詩云:
“人生七十鬼為鄰,已覺風光屬別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謀泉石樂天真。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見陳。寄語姑蘇孫太守,也須抖擻舊精神。”
詩中的李、陳,分別是孫冕的朋友李見素和陳莊,均已退休。朝廷知道此事,下詔讓孫冕繼續留任,但孫冕早已拂袖而歸,竟不再出矣。
明代的開國功臣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後,于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未滿60歲時就告老還鄉。並作退休詩自娛:
“買個黃牛學種田,結間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
明代的蔣冕,也是一位有學識、有威望的名臣,他在朝廷任職多年,以辦事幹練而著稱。還不到退休年齡便堅決辭職,回鄉隱居。皇上一次次派人去“返聘”他,但都被一一擋回。
就這樣過了三年,皇上見“禦旨”無效,便揮毫寫了一首“禦詩”贈他:“聞說江南一老牛,徵書聘下已三秋。主人有甚相虧汝,幾度加鞭不回頭?”此詩情真意切,明白如話,還是敦促他返京任職的意思。
蔣冕拜讀後,雖有些感動,但他頗知進退,回詩一首,委婉拒絕:“老牛用力已多年,頸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
與此相反,也有害怕退休後失去權力和地位,賴在官場混日子的。《臨漢隱居詩話》載,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就有無名氏作詩嘲諷杭州那些官場混混,說他們是“綠水紅蓮客,青衫白髮精。過廳無一事,咳嗽兩三聲”。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