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8-1 11:38:00
|
顯示全部樓層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懷澠池寄子瞻兄》 [宋]蘇軾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樑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軾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詞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其父和兄三人為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嘉祐元年(1056),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在父親蘇洵帶領下,第一次離蜀進京赴考。路過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時,曾在縣中寺廟內借宿,並在主持奉閑和尚室內的壁上題詩。嘉佑六年(1061),蘇軾與蘇轍在鄭州分手後,蘇軾出任鳳翔府簽判,再次路過澠池。蘇轍曾經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寄給其兄長。為此,蘇軾回復弟弟寫下這首和詩,這首詩即為詩人所和作。和就是對別人作的詩進行唱和。
蘇轍在原詩自注中寫道“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裡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這些經歷是偶然還是必然?他充滿了疑惑,也是表達心中的感慨。同時在首聯中抒發了他與兄長依依惜別的難舍之情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這個“怕”字含有雙關涵義,一是人生道路艱難,二是一種無可奈何。蘇轍的這首詩的主題是懷舊,又是回憶,又是惜別。回憶當年『曾為縣吏』,回憶『共題僧房』,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嘆,又惜別哥哥『獨遊』,想必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過有什麼辦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盤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擺往各個位置,實在身不由己,騅馬走累了可以“鳴嘶”,但人因屬人管,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所以這首詩真正的體現還是人生感歎!
蘇軾與弟弟感情極深,當他路過分別之地,物事人非,感慨萬分寫下了這首和詩。他跳出了單純懷舊和思念之情,借鴻雁南北飛翔,沿途在雪泥中留下指爪的痕跡,很快又會消失的道理,闡述了人生道路就是這樣,過去就讓他過去吧,勸告弟弟不要“怕”要“踏”過去。這就是該詩前四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所表達的樂觀思想意義。正因為如此 “雪泥鴻爪”成為了人們慣用的成語,也是著名的哲理詩句。
後四句主要是應和蘇轍詩中的懷舊之情。“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從前和尚死後人家把他遺體燒化,造個小塔來埋葬他的骨灰。如今只見新塔而見不到廟裡牆壁上的題詩,難免有一種無奈何的情感。最後兩句“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以提問的方式,回憶過去走過的道路如此艱難,哪怕是騎著“蹇驢”(跛足驢)還是到了目的地。其實這兩句不是懷舊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現在,開拓將來。言外之意,這麼多困難我們都過來了,現在情況也發生了變化,與其懷念過去不如奮發向前。蘇軾的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積極的人生觀,所以在以後經歷的一些磨難中並沒有倒下,這種精神永遠值得現代人學習。
這首詩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和人作詩,一般要受韻腳的限制,難成好詩。但蘇軾這一首詩卻超過了蘇轍的原作,成為七律的名篇。特別是“雪泥鴻爪”涵義深刻,千古流傳,因為【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舊格卻潑墨直下,不作講求。儘管是“單行入律”,詩人卻作到了字面上飄逸,圓轉流動,意義上二句相承而非相對,詞性上也不盡相對,比常見的流水對更寬。然而行文很有氣勢;同時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詩人不局限于格律的“本色”。】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香菱學詩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文學大師錢鐘書 在《宋詩選注》中評價蘇軾詩“他在風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蘇軾 這首詩運用“飛鴻踏雪泥”的比喻,生動活潑,踏過人生,寄意深沉,因此成為經典名作的詩篇。
注後: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教授曾棗莊在《光明日報》發表論文《三蘇父子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中論述:【關於蘇氏兄弟詩文的優劣,歷來有不同看法。蘇軾說:“子由詩過吾遠甚。”(《記子由詩》)又說:“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答張文潛書》)這並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論詩論文都追求“質而實綺,臒而實腴”(蘇轍《子瞻和陶詩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藝術風格,蘇轍“汪洋澹泊”的藝術風格正符合他的審美趣味。秦觀《答傅彬老簡》同意蘇軾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陸游、周必大也有類似的看法,周必大《跋子由〈和劉貢父省上示坐客〉詩》載,周向陸請教學詩之法,陸要周讀蘇轍詩。周“退取《欒城集》觀,殊未識其旨趣”,後來才覺得轍詩“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易見。然後知務觀(陸游)於此道真先覺也”。】蘇轍經常學習他哥的詩,甚至哥哥用錯的典故,兄弟會照錯。可見兄弟情義十分深厚。
|
|